【填空题】
3.站线是指___、调车线、牵出线、货物线及站内指定用途的其他线路。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相关试题
【填空题】
4.信号装置一般分为信号机和___两类。
【填空题】
5.信号机按类型分为色灯信号机、臂板信号机和___信号机。
【填空题】
6.信号表示器分为道岔、脱轨、___、发车、发车线路、调车及车挡表示器。
【填空题】
7.信号机设在列车运行方向的___或其所属线路的中心线上空。
【填空题】
8.双线自动闭塞区间反方向进站信号机前方应设置___。
【填空题】
9.双线自动闭塞区间___进站信号机前方应设置预告标。
【填空题】
10.出站信号机有两个及以上的运行方向,而信号显示不能分别表示进路方向时,应在信号机上装设___。
【填空题】
11.进站及接车进路色灯信号机,均应设___信号。
【填空题】
12.驼峰色灯辅助信号机,可兼作___或发车进路信号机,并根据需要装设进路表示器。
【填空题】
13.___信号机及线路所通过信号机,因受地形、地物影响,达不到规定的显示距离时,应设复示信号机。
【填空题】
14.列车调度指挥系统___和调度集中系统___区段,车站应采用___。
【填空题】
15.闭塞设备分为自动闭塞、___闭塞和半自动闭塞。
【填空题】
16.机车信号的显示,应与线路上列车接近的地面信号机的显示___。
【填空题】
17.装备在机车上的LKJ设备应按高于线路允许速度___km/h紧急制动设置模式曲线。
【填空题】
18.装备在机车上的LKJ设备应按高于线路允许速度___km/h常用制动设置模式曲线。
【填空题】
19.机车按牵引动力方式分为电力机车、内燃机车,传动方式主要有交流传动和___传动。
【填空题】
20.机车应有识别的标记:路徽、配属局段简称、车型、车号、___运行速度、制造厂名及日期。
【填空题】
21.具有双管供风装置的机车应向___等其他用风装置提供风源。
【填空题】
22.电气化区段运行的机车应有“电化区段___”的标识。
【填空题】
23.直流传动机车定期检修的修程分为大修、中修、小修和___。
【填空题】
24.车钩中心水平线距钢轨顶面高度为815~___mm。
【填空题】
25.当一个牵引变电所停电时,相邻的牵引变电所能___供电。
【填空题】
26.行车工作必须坚持集中领导、___、逐级负责的原则。J227
【填空题】
27.途中乘务人员换班时,应将调度命令内容___。J231
【填空题】
28.实习和学习驾驶机车、动车组的人员,必须在正式值乘、值班人员的___指导和负责下,方准操作。J243
【填空题】
29.___闭塞区段货物列车尾部须挂列尾装置,其他区段货物列车尾部宜挂列尾装置。 J253
【填空题】
30.双机或多机牵引时,本务机车的职务由___机车担当。 J256
【填空题】
31.回送机车,应挂于本务机车___。J257
【填空题】
32.单机挂车在区间被迫停车后,开车前应确认___和制动主管贯通状态是否良好。J258
【填空题】
33.货物列车中因装载的货物规定需停止制动作用的车辆,自动制动机临时发生故障的车辆,准许关闭___。J262
【填空题】
34.机车改变司机室操纵时,应按规定对列车自动制动机进行___试验。J274
【填空题】
35.无列检作业的始发列车发车前,应按规定对列车自动制动机进行___试验。J274
【填空题】
36.调车工作要固定作业区域、线路使用、调车机车、人员、班次、交接班___、交接班地点、工具数量及其存放地点。J280
【填空题】
37.调车工作要固定___、线路使用、调车机车、人员、班次、交接班时间、交接班地点、工具数量及其存放地点。J280
【填空题】
38.无线调车灯显设备发生故障时,改用___作业。J282
【填空题】
39.司机在调车作业中应时刻注意确认信号,不间断地进行瞭望,认真执行呼唤应答制,正确及时地执行信号显示___和___的要求,没有信号___不准动车,信号___不清立即停车。J287
【填空题】
40.司机在调车作业中应时刻注意确认信号,没有信号___不准动车,信号___不清___。 J287
【填空题】
41.司机在调车作业中应组织机车乘务人员___地完成调车任务。J287
【填空题】
42.调车指挥人应根据调车作业计划制定具体作业方法,连同___,亲自向司机交递和传达。J288
【填空题】
43.调车作业时,调车人员必须正确及时地显示信号;机车乘务人员要认真确认信号,并___。J291
推荐试题
【判断题】
各支行应建立征信查询登记簿(附件6),逐笔记载查询客户证件号码、查询用途、时间、查询内容及查询工作人员的姓名等相关信息
【判断题】
征信监管系统登录密码按照省联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管理,定期自动提示修改密码
【判断题】
征信监管系统用户分为系统管理用户、业务管理用户、申请用户
【判断题】
客户在本行发生信贷业务时查得的信用报告、查询授权书及身份证复印件等资料应与贷款档案资料分开保管,保管期限与信贷档案保管期限保持一致
【判断题】
对征信相关档案资料的借阅应严格限定范围,无征信管理部门主管领导的审批,任何人不得擅自查询、借阅和复制
【判断题】
最先接到客户异议的营业网点、信贷业务机构工作人员作为首问负责人员,应第一时间帮助客户联系本行社异议受理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判断题】
对于无法提供身份证件或资料不完备的,异议受理人员应无需客户补充资料直接进行受理
【判断题】
在异议核查过程中,异议受理人员要与客户保持联系,及时回复核查情况。对于异议信息属于客户本人信用行为造成的,要告知客户不予处理,并对客户做好解释;对于异议信息属于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的,要帮助客户联系相关金融机构;对于异议信息确实属于报送错误的,要在回复客户的同时尽快更正异议信息
【判断题】
原则上征信异议自登记之日起,异议信息的核查和处理时间不得超过20天
【判断题】
市县行社要做好异议登记工作,认真填写异议信息处理登记簿,保证异议处理工作有记录、有落实、有跟进,直至异议信息核查处理完毕并反馈客户。异议信息处理登记簿不需要作为征信异议处理档案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判断题】
1:《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所称呆账是指金融企业承担风险和损失,符合本办法认定条件的债权和股权资产
【判断题】
2:《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所称核销是指金融企业将认定的呆账,冲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或直接调整损益,并将资产冲减至资产负债表外的账务处理方法
【判断题】
3:法律意见书应由金融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出具,就被核销债权进行的法律诉讼情况进行说明
【判断题】
4:对于发生的呆账,金融企业要统筹风险管理,财务能力,内部控制,审慎合规,尽职追偿等因素,及时从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中核销
【判断题】
5:金融企业要对已核销资产做好台账记录、立案归档、专人管理,加强追索维护权益
【判断题】
6:自法院裁定破产案件终结之日起已超过1年的债权,核销后可完全终结不纳入账销案存管理
【判断题】
7:金融企业应当建立呆账核销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
【判断题】
8:金融企业应当建立对呆账核销的专项审计制度,对核销制度、核销条件和程序、核销后的资产管理、责任认定和追究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审计,并于年度终了后5个月内出具专项审计报告
【判断题】
9:金融企业应在每个会计年度终了后6个月内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上年度呆账核销情况以及专项审计报告
【判断题】
10:抵债资产,是指市县行社依法行使债权或担保物权而受偿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
【判断题】
12:市县行社在取得抵债资产后应合理确定其抵债价值
【判断题】
13:市县行社在不影响法院拍卖的情况下,可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债权转让
【判断题】
14:抵债资产接收后应尽快处置变现。以法院、仲裁机构裁决抵债的终结裁决书生效日,为抵债资产取得日,不动产和股权应自取得日起2年内予以处置
【判断题】
16:根据《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规定,抵债资产接收主要有裁定(决)和协议两种方式
【判断题】
17:抵债资产收取后原则上不对外出租。因受客观条件限制,在规定时间内确实无法处置的,为避免资产闲置造成更大的损失,在租赁关系的确立不影响资产处置的情况下,可在处置时限内暂时出租
【判断题】
19:抵债资产的接收和处置实行内部审批制度
【判断题】
20:市县行社取得抵债资产时,按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作为抵债资产入账价值
【判断题】
21:抵债资产保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入其他业务支出
【判断题】
22:当现金受偿确实不能实现时,可接受以资抵债,但抵债资产价值必须经过严格的评估,防止高估冒算
【判断题】
23:市县行社必须在抵债前对每笔不良资产进行审计,核查贷前、贷中、贷后各流程环节合规情况,做好责任认定
【判断题】
24: 不良贷款是指按照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的有关规定划分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贷款及表外不良贷款
【判断题】
25: 资产管理委员会委员原则上由资产管理、信贷管理、财务会计、法律合规、风险管理、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委员人数不低于5人,且为奇数
【判断题】
26: 参加资产管理委员会会议的每位委员应在尽职评估、充分揭示风险的基础上,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表决,表决意见应当明确,可以弃权
【判断题】
27:公司类不良贷款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尽职调查,个人类不良贷款每季度至少进行两次尽职调查
【判断题】
28: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可选择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在同等条件下,非现金清偿优先于现金清偿
【判断题】
29:各支行不得擅自聘请委托诉讼代理人
【判断题】
30:对新形成的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未收回的不良贷款,自形成不良之日起9个月内全面诉讼,确保笔笔起诉,依法维护债权
【判断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于2017年3月15日,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