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CCBⅡ制动机空气防滑系统由微机防滑保护单元、速度传感器、防滑阀等组成
【判断题】
为了防止机车在粘着状态不佳的时候打滑,制动缸的压力由防滑阀来控制
【判断题】
CCBⅡ制动机防滑阀在得电时,防滑阀处于打开的位置,制动缸管的空气自由通过至制动缸
【判断题】
CCBⅡ制动机防滑阀仅有作用电磁阀得电时,供给制动缸的空气被隔离,制动缸保压
【判断题】
H×D1电力机车蓄电池主开关关闭时,停放制动将自动投入
【判断题】
如果停放制动缸没有压缩空气,就会自动实施缓解停放制动
【判断题】
转向架空空气管路由轮缘润滑空气管路、基础制动空气管路、撒砂装置空气管路组成
【判断题】
H×D1电力机车总风压力不足,当闭合升弓扳键开关后,辅助压缩机将自动启动,向控制风缸打风,打满风后辅助压缩机自动停止,随后受电弓升起
【判断题】
H×D1电力机车机械间内设备沿车内中间走廊两侧平行布置,采用导轨安装方式固定
【判断题】
H×D1电力机车每个变流器的中间支撑电容组由4×4mF电容器组成,共计16mF
【判断题】
即使H×D1电力机车中间支撑电容器已经放电,仍可能出现危险电压
【判断题】
H×D1电力机车主变流器的低压部分和高压部分之间设有安全的电气绝缘
【判断题】
H×D1电力机车低压部分TCU中控制电子组件的工作电压为110√,这一电压等级对生命和健康是危险的
【判断题】
CCBⅡ制动机“第二步闸”移至抑制位后,均衡风缸、列车管、制动缸各压力无变化
【判断题】
CCBⅡ制动机“第三步闸”初制位后:侧缓单阀,制动缸压力下降为0,手柄复位后制动缸压力不恢复
【判断题】
CCBⅡ制动机“五步闸”试验完毕,机车司机室显示模块(LCDM)恢复本机/不补风状态设置
【判断题】
DK-2制动机制动控制器钥匙开关,拨到左边为开,右边为关
【判断题】
DK-2制动机自动制动控制器在运转位,单独制动控制器在运转位,制动控制器钥匙才能关或开
【判断题】
DK-2制动机制动控制器钥匙开关在开位,自动制动控制器、单独制动控制器起作用
【判断题】
DK-2制动机后备制动具有制动位、中立位、缓解位三个操作位置,只能保证全列车的制动、保压、缓解的基本功能
【判断题】
DK-2制动机后备制动,应将自动制动控制器和单独制动控制器手把放运转位
【判断题】
当机车主变压器温度过高,自动降弓,实施故障保护
【判断题】
除紧急制动情况下,EB√是一个全电子制动阀
【判断题】
空压机扳键开关置“强泵”位,空气压缩机1、2均投入工作
【判断题】
和谐型电力机车转向架采用滚动抱轴承半悬挂结构,一系采用高圆螺旋弹簧
【判断题】
BPCP模块控制均衡风缸的压力,相当于DK-1制动机分配阀的作用
【判断题】
和谐型电力机车主电路主要由网侧电路、主变压器、主变流器及牵引电动机等组成
【判断题】
和谐型电力机车压缩机加热回路是辅助电路的一部分
【判断题】
和谐型电力机车网压低于17.5k√时,低压保护环节动作,网压高于31.5k√时,过压保护环节动作
【判断题】
在“定速控制”状态,当机车实际速度低于“目标速度-2km/h”时,TCMS控制机车进入牵引工况
【判断题】
主断路器在主电路发生过流、接地、零压等故障时,须手动断开主断路器
【判断题】
若非操作端大闸在紧急位时会造成操作端大闸无法缓解,制动显示屏上显示“制动机故障-014
【判断题】
和谐型电力机车一组辅助变流器故障后可以由另一组辅助变流器对全部辅助机组供电
【判断题】
和谐型电力机车采用微机网络控制系统,实现了逻辑控制、自诊断功能,而且实现了机车的网络重联功能
【判断题】
自阀运转位20CP响应列车管压力变化,将作用管压力排放
【判断题】
和谐型电力机车有6个带停放单元的制动缸
【判断题】
高压接地开关的主要功能是:当进行机车检查、维护或修理时,把主断路器两侧电路接地
【判断题】
和谐型电力机车,辅助变流器过流故障在5分钟内连续发生两次,该辅助变流器将被锁死,需要解锁时必须切断辅助变流器的控制电源,才可解锁
【判断题】
和谐型电力机车无动力回送时,总风缸向列车管限制充风压力为360kPa左右
推荐试题
【判断题】
实施近平衡压力井下作业,采用先进的井控技术和井控设备才是发现、保护油气层的正确途径。
【判断题】
井控意识淡薄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判断题】
处理事故险情时,首先考虑应尽可能减少财产损失,其次是人身安全和环境污染。
【判断题】
三项(地质、工程、施工)设计存在缺陷,将可能导致井喷或井喷失控事故的发生。
【判断题】
井控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与井控装置的配备、使用维护是同等重要的。
【判断题】
井控设计的目的是满足作业施工中对井下压力的控制,防止井喷或井喷失控事故的发生。
【判断题】
工程设计应包括井控内容,对射孔层、气层、高压层的井控措施,应满足一、二级井控要求。
【判断题】
井下作业井控装备比钻井井控装备重量轻,体积小,结构简单。
【判断题】
井下作业井控从工况上来说要比钻井井控简单得多。
【判断题】
地层某一位置的当量流体密度是这一点以上静液柱压力折算成流体密度。
【判断题】
正常地层压力梯度范围是根据地层中常见的清水和盐水两种流体计算得来。
【判断题】
井底压力是指地面和井内各种压力作用在井底的总压力,它不会随着作业的不同而变化。
【判断题】
压力是指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到周边的作用力。
【判断题】
地层破裂压力是指某一深度处地层发生裂缝或破碎时所承受的压力。
【判断题】
静液柱压力的大小仅取决于流体的密度和液柱的垂直高度,与井筒尺寸无关。
【判断题】
异常高压地层压力当量修井液密度小于地层水的密度。
【判断题】
地层的埋藏深度越深,岩石的密度越大,孔隙度越小,上覆岩层压力越小。
【判断题】
地层压力通常分为正常地层压力、抽汲压力和激动压力。
【判断题】
按习惯地层压力系数为1.0-1.07,称为正常地层压力。
【判断题】
起管柱时不及时向井内灌修井液或灌量不足、快速起管柱情况最为危险。
【单选题】
起管柱作业产生的抽汲压力,其结果是___。
A. 增大井底压力
B. 降低有效的井口压力
C. 增大有效的井口压力
D. 降低有效的井底压力
【单选题】
下管柱作业产生的激动压力,其结果是___。
A. 有利于促进油层的改造
B. 降低有效的井口压力
C. 增大有效井底压力
D. 有利于井口装置压力等级的提高
【单选题】
泵压是向井内泵入井液时,克服井内循环系统中___以及井口回压或地层压力等所需要的压力。
A. 摩擦损失和油、套压力不平衡
B. 摩擦力和油、套压力平衡
C. 摩擦和油、套压力
D. 摩阻和油、套压力平衡
【单选题】
井内液体处于静止或停止循环状态时,井底压力等于___。
A. 1/2循环时的泵压
B. 井筒中液柱的静液压力
C. 1/2-1/3循环立压
D. 井筒中液柱的流动压力
【单选题】
下管柱时,井底压力等于___。
A. 静液压力+激动压力-冲击产生的压力
B. 管柱下放时产生的激动压力+1/2静液压力
C. 静液压力+激动压力+冲击产生的压力
D. 静液压力+管柱下放时产生的激动压力
【单选题】
正常正循环时,井底压力等于___。
A. 井液压力+环空流体的摩阻压力
B. 井液压力+油管内流体的摩阻压力
C. 环空流体的摩阻压力
D. 油管内流体的摩阻压力
【单选题】
修井液中混油过量或混油不均匀,容易造成井内液柱压力___地层孔隙压力。
【单选题】
静止状态下,要监测井口液面,防止液柱高度下降___井底压力。
A. 减小
B. 增加
C. 不变
D. 大幅度减小
【单选题】
起管柱时,井底压力等于___。
A. 静液压力
B. 静液压力+环空压耗
C. 静液压力-抽汲压力
D. 静液压力+环空压耗+套压
【单选题】
溢流关井时,井底压力约等于___。
A. 静液压力
B. 环空静液压力+套压
C. 静液压力-抽汲压力
D. 静液压力+激动压力
【单选题】
地面回压(套压)必须___最大允许关井压力值。
A. 等于
B. 小于
C. 大于
D. 远远大于
【单选题】
发生溢流后需及时关井,形成足够的地面回压,使井底压力重新能够平衡___。
A. 地层漏失压力
B. 井底压力
C. 环空压耗
D. 地层压力
【单选题】
由于抽汲压力的影响会使井底压力降低,而降低上提管柱的速度等措施只能减小抽汲压力,但不能消除抽汲压力。因此,需要给修井液密度附加一个安全值来抵消抽汲压力等因素对井底压力的影响。附加方式主要有___。
【单选题】
地层孔隙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盐水或淡水)侵入井内,称之为___。
【单选题】
井下高压层的地层流体把井内某一薄弱层压破,流体由高压层大量流入被压破的地层的现象叫___。
A. 地上井喷
B. 地下井喷
C. 溢流
D. 井涌
【单选题】
关井是控制溢流的关键方法。溢流发生后,必须关闭防喷器,以___控制井口,阻止溢流进一步发展。
A. 最好的方法
B. 最好的封井器
C. 二次井控
D. 最快的速度
【单选题】
关井后,由于井筒处于密闭状态,如果修井液柱压力不能平衡地层压力,就将出现___。
A. 关井油压和关井套压
B. 关井油压
C. 关井套压
D. 井底压力
【单选题】
要维持一口井处于有控状态,就必须保证适当的___。
A. 井底压力
B. 地层压力
C. 破裂压力
D. 关井立压
【单选题】
某直井在5800m处发生溢流后关井,原钻井液密度1.2g/cm3,测得关井立压3MPa,关井套压5MPa,求平衡地层压力所需的最低静液压力___MPa。
A. 71.28
B. 71.2
C. 75.5
D. 76.5
【单选题】
如果井深6300m,钻杆内钻井液密度1.40g/cm3,关井立压4MPa,求平衡地层压力所需的最低钻井液密度___g/cm3。
A. 1.5
B. 1.47
C. 1.4
D.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