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
对信用报告持有不同意见时,可向哪些部门提出异议申请?___
A. 与自己有业务往来的数据报送机构
B. 当地人民银行
C. 当地银监局
D. 地方政府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只要取得客户的书面授权,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经办人员都可以查询客户的个人信用报告。
【判断题】
商业银行的查询用户,只要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授权,就可以通过个人征信系统查询其个人信用报告,并打印给信息主体本人。
【判断题】
对于拒贷客户的征信查询授权资料,商业银行应妥善保管。
【判断题】
征信查询采用电子授权的情况下,仍需要客户上传身份证影像来验证客户身份。
【判断题】
营销前,先查询客户征信报告,判断客户是否符合准入,再考虑是否营销,可以减少时间成本,只要营销后再补回客户授权书,就不算违规。
【判断题】
未按照与个人信息主体约定的用途使用个人信息或者未经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可对单位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判断题】
当所有信贷业务关系解除后,我行各级人员仍具有对该企业信用信息的查询权。
【判断题】
受理客户异议核实情况,查询征信的,不需要取得客户授权。
【判断题】
所有以“贷后管理”查询已授信(在保)客户个人信用报告的,无须经业务所属机构或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同意或重新获取客户授权。
【判断题】
我行查询所行的个人征信报告,可以随意截屏或拍照擅自留存。
【判断题】
各机构每日营业结束后(最迟不得晚于次日),对当天查询情况的合规性开展自查,发现问题的立即整改。存在违规事项的,应立即向所在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
【判断题】
非我行正式员工有权限查取我行客户的征信信息。
【判断题】
只有经过内部授权的人员才能调阅存档征信信息。
【判断题】
征信用户管理员、统一查询用户、数据上报员、A类查询用户可兼任。
【判断题】
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金融机构通过企业信用数据库查询获取的借款人信用信息,可以向有需求的第三方透露。
【判断题】
金融机构查询借款人信用信息必须得到借款人的授权。
【判断题】
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各级系统管理员和普通用户可以相互兼任。一个用户可以多人同时使用。
【判断题】
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用户离岗后可以将该用户做删除操作。
【判断题】
各金融机构如果系统管理员和普通用户发生变更,应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向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服务中心备案。
【判断题】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如发现借款人(或担保人)被宣告破产时,可以主动注销其贷款卡(编码)。
【判断题】
企业征信系统的前身是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
【判断题】
企业征信系统中,对于借款人提出其信用报告中注册地址有误的情况,属于企业异议处理的范畴。
【判断题】
负面信息是指在过去的信用交易中未能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支付各种费用的信息,即违约信息。
【判断题】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不采集个人存款信息。
【判断题】
本人可不经授权,直接查询包括配偶、子女在内的直系亲属的信用报告。
【判断题】
查询记录记载了个人信用报告在过去五年内被查询的情况。
【判断题】
最高逾期期数是当前逾期期数的历史最大值。
【判断题】
当个人对自己的信用报告反映的信息持有不同意见时,可到人民银行的征信管理部门提 出异议申请,还可以到与自己有业务往来的数据报送机构核实情况和协商解决。
【判断题】
偿还欠款后,曾经逾期的记录不会在信用报告中保留。
【判断题】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是应收账款质押的登记机构。
【判断题】
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质权人可以委托他人办理登记。
【判断题】
授信机构就是指提供信用服务的机构,包括给您贷款的商业银行、提供赊销服务的百货商店、提供先消费后付款服务的电信等公用事业单位。
【判断题】
企业征信系统中欠薪企业信息披露期限为5年,到期自动撤销该欠薪行为信息的披露。
【判断题】
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同意。但是,法律规定可以不经同意查询的除外。
【判断题】
征信机构对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超过保持期限的,应当予以删除。
【判断题】
征信业管理条例自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
【判断题】
设立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需经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判断题】
企业征信系统中,查询借款人明细信息时,贷款还款信息中的“还款金额”为本息合计 。
【判断题】
企业征信系统中,对于企业异议信息申请表中的同一金融机构发生的多条异议信息,受理人民银行只需建立一个异议申请档案。
推荐试题
【判断题】
所有无形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
【判断题】
对于应付职工薪酬,超过税法扣除标准的部分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判断题】
对于罚款、滞纳金,在尚未支付之前按照会计规定确认为费用,同时作为负债反映。税法规定,罚款和滞纳金不允许税前扣除,所以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判断题】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差额
【判断题】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减少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
【判断题】
若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则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判断题】
对于超标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由于该类费用在发生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计入当期损益,不形成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但因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其账面价值0与计税基础的差异也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判断题】
对于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如国家需要重点扶持有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一定时期的税率优惠,则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应以预计其转回期间的适用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量
【判断题】
2018年2月13日,在2017年度财务报告批准报出前,发现2017年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 000万元计入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企业应调整2017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末数和本年数
【判断题】
如果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能够合理确定,无论属于什么情况,均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
【判断题】
会计实务中,有时很难区分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如果难以区分为会计政策变更或会计估计变更,则应按会计政策变更进行处理
【判断题】
企业难以对某项变更区分为会计政策变更或会计估计变更的,遵循重要性要求,应当将其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
【判断题】
本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均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判断题】
企业对初次发生的或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判断题】
将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通过变更合同转为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判断题】
企业因账簿超过法定保存期限而销毁或者因不可抗力而毁坏,引起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无法确定,应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会计政策变更
【判断题】
在会计政策变更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各期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判断题】
会计政策变更可以采用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两种方法进行会计处理,采用哪种会计处理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判断题】
企业的会计政策变更均应该根据累积影响数调整报表期初数
【判断题】
由于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更会计政策的,无论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是否能合理确定,均应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会计处理
【判断题】
会计估计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予以确认;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予以确认
【判断题】
企业应对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的调整按照会计估计变更的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而对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则应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
【判断题】
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调整会计报表有关项目数字后,还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判断题】
企业的会计估计变更应该根据需要计算累积影响数
【判断题】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期间股利的分配可以作为日后调整事项进行处理
【判断题】
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均应于当期及以后各期确认
【判断题】
企业在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外汇汇率大幅度变动,应作为非调整事项进行处理
【判断题】
某上市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出售重要子公司属于日后调整事项
【判断题】
企业发现重要差错,无论是本期还是以前期间的差错,均应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和其他相关项目
【判断题】
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董事会提议的利润分配方案涉及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及分配现金股利的,企业应根据方案将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作为盈余公积,将拟分配的现金股利作为应付股利,进行账务处理,同时调整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
【判断题】
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可以从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当一并调整,不得采用未来适用法
【判断题】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巨额亏损,这一事项与企业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无关,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及时披露该事项,以便为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判断题】
固定资产的盘盈在未经批准前先计入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批准后再转入到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
【判断题】
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调整事项如涉及到现金收支项目,既不需要调整报告年度现金流量表正表,也不需要调整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的货币资金项目
【判断题】
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调整事项,涉及损益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然后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判断题】
资产负债表日前已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商品销售,在日后期间发生销售折让的,应该调整报告年度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金额
【判断题】
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重大债务重组,属于非调整事项
【判断题】
企业在报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日之间取得确凿证据,表明某项资产在报告日已发生减值的,应作为调整事项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