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来看,社区建设既与国外的社区发展的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社区发展是中国社区建设理论和方法的重要借鉴来源;同时中国的社区建设也具有自身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是由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以及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变迁的性质所决定的。社区建设在中国的提出和广泛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中,国家通过占支配地位的国有经济以及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国有经济的集体经济,建立起隶属于国家各个部门的一个个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城市社会,国家通过这些单位对社会成员实现直接的控制。这种管理体制我们称之为“单位制”。在单位制的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下,两个突出的表现为:1.城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事务事实上是由政府进行着全方位的管理,政府是城市社会的唯一管理主体,实行和政府科层体制相一致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2.政府及其下属的企事业单位包揽了几乎所有的社会服务。
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单位制赖以存在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位制逐步消解。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位体制外人员的增加;二是传统单位的功能性转变。
正是在这一体制背景下,中国政府和人民逐步认识到社区的重要作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居住地,社区可以承担从单位中剥离出来的许多社会功能,成为各项社会政策的实现场所。同时,人们也从社区发展的基本原则中认识到,社区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更不是把社区改造为由政府直接管理和提供服务的新单位,而是必须依靠社区居民自身的力量,挖掘潜力,在政府的支持下,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从而来解决本社区所面临的问题。
从本质上看,中国社区建设是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相关试题
【简答题】
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以及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
【单选题】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 )
A. 克服商业危机
B. 扩大海外市场
C. 对外倾销商品
D. 追逐商业利益
【单选题】
在16世纪内,欧洲的黄金数量从大约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公斤;白银数量从700万公斤增加到2 140万公斤,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谷物价格上涨5倍,英、法、德三国物价平均上涨2倍多。这些变化( )
A. 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B. 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进行殖民掠夺
C. 预示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启
D. 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单选题】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二是尼德兰革命说,三是“1500年说”。支持第三种观点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
A.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 资产阶级革命首次成功
C. 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单选题】
引起下表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航路开辟
B. 文艺复兴
C. 工业革命
D. 光荣革命
【单选题】
1815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中包括( )
A. 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
B. 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 蒸汽锤、铁路设备
D. 电话机、水力织布机
【单选题】
下图是北美洲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环境恶化水灾泛滥
B. 大批土著被卖为奴
C. 殖民者掠夺和屠杀
D. 工业污染损害健康
【单选题】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 )
A. 克服商业危机
B. 扩大海外市场
C. 对外倾销商品
D. 追逐商业利益
【单选题】
在16世纪内,欧洲的黄金数量从大约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公斤;白银数量从700万公斤增加到2 140万公斤,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谷物价格上涨5倍,英、法、德三国物价平均上涨2倍多。这些变化( )
A. 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B. 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进行殖民掠夺
C. 预示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启
D. 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推荐试题
【多选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___。
A. 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B. 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C. 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D. 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多选题】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___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A.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B. 无产阶级领导的
C.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D. 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多选题】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___。
A.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 保护民族工商业
D.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社会主义国家所有
【多选题】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___的文化。
A. 民族的
B. 大众的
C. 科学的
D. 创新的
【多选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___等几个时期。
A. 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B.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多选题】
从总体上讲,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___
A.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
B. 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C.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联盟
D.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多选题】
总结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主要在于这样几个方面___。
A. 要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B. 要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
C. 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
D. 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多选题】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___。
A. 思想建设
B. 组织建设
C. 作风建设
D. 自身建设
【多选题】
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___。
A. 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B. 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C. 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D. 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多选题】
___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A. 统一战线
B. 武装斗争
C. 党的建设
D. 党的领导
【多选题】
总结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武装斗争的革命经验,建设人民军队,___。
A.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 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
C. 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D.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多选题】
从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历史定位是___
A.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
B. 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C. 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
D. 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因素同时存在又以社会主义因素为主导的社会形态
【多选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其经济成分有___
A.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B. 个体经济
C.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D. 合作社经济及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多选题】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___
A. 社会主义经济
B. 个体经济
C.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D.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多选题】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的主要矛盾是___
A.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
B. 工人阶级和资本主义阶级的矛盾
C. 马克思主义与民主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
D. 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的矛盾
【多选题】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标志着中国___
A.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 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C. 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D.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多选题】
过渡时期总路线被概括为“一化三改”,其中“三改”是指___
A. 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多选题】
土地改革完成后毛泽东分析我国农民的两大积极性是指___
A. 农业机械化积极性
B. 互助合作积极性
C. 集体劳动积极性
D. 个体劳动积极性
【多选题】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经验是___
A.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B.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C.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D.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多选题】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创造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___
A. 加工订货
B. 统购包销
C. 经销代销
D. 公私合营
【多选题】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有___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 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C.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D. 和平赎买,消灭阶级,改造个人
【多选题】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误和偏差主要是___
A. 要求过急
B. 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C. 1956 年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恰当
D. 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多选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是___
A. 为当代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社会基础
B. 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C. 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D. 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顺利的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多选题】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的___
A. 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 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
C. 阶级关系发生了基本变化
D. 政治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
【多选题】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___
A. 剥夺剥夺者
B. 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C. 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D. 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多选题】
农业合作化的步骤有___
A. 农业互助组
B. 农业初级社
C. 农业高级社
D. 农业生产小组
【多选题】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的关系有___
A. 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关系
B.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C. 国家和集体以及个人的关系
D.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多选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___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 人民内部矛盾
C. 敌我矛盾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多选题】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方针是___
A.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B.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C. 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D.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多选题】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中,毛泽东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是___
A. 现代的农业
B. 现代的工业
C. 现代的国防
D. 现代的科学技术
【多选题】
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这里讲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包括以下哪些方面?___
A. 社会主义的因素和资本主义的因素
B. 国内的因素和国外的因素
C. 党内的因素和党外的因素
D. 直接的因素和间接的因素
【多选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___
A.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C.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D. 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多选题】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主要是___
A. 工人阶级同地主阶级的矛盾
B.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C.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D. 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多选题】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级,毛泽东提出的两个阶段是___
A. 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B. 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C. 相对发达的社会主义
D. 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
【多选题】
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主要有___
A.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及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B.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C.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以及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D.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门来搞建设
【多选题】
“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是指___
A. 干部参加劳动
B. 工人参加管理
C. 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D. 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
【多选题】
毛泽东指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和解决方法分别是___
A. 前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
B. 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C. 前者采用专政方法,后者采用民主方法。
D. 前者采用民主方法,后者采用专政方法。
【多选题】
人民内部矛盾包括___
A. 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B. 民主同集中的矛盾
C. 工人阶级内部矛盾
D. 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
【多选题】
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下面哪些是正确的___
A. 对于思想政治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B. 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 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 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
【多选题】
刘少奇同志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是指___
A. 全日制的劳动制度
B. 全日制的教育制度
C. 半日制的劳动制度
D. 半日制的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