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
导入试题
【单选题】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分析交战的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特点是___
A. 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国我大国;敌寡助我多助
B.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C. 战争要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D. 中国是正义战争,日本是侵略战争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史册的会议是___
A. 瓦窑堡会议
B. 六届六中全会
C. 党的七大
D. 洛川会议
【单选题】
1937年8月,陕北红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其正、副总指挥分别是 ___
A. 朱德、彭德怀
B. 叶挺、项英
C. 朱德、刘伯承
D. 朱德、贺龙
【单选题】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___
A. 土地国有
B. 没收地主土地
C. 减租减息
D. 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实质是 ___
A. 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力争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C. 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投降逆流
D. 争取民主,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
【单选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转折点是 ___
A. 美英联军在北非地区登陆作战
B.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C. 苏军进入德国领土
D.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单选题】
华北事变后,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的事件是 ___
A. 卢沟桥事变
B. 一二九运动
C. 西安事变
D. 福建事变
【单选题】
下列关于抗战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___
A. 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B. 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C.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是在 ___
A. 解放战争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土地革命时期
D. 大革命时期
【单选题】
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 ___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徐州会战
D. 百团大战
【单选题】
百团大战的指挥者是 ___
A. 聂荣臻
B. 徐向前
C. 彭德怀
D. 邓小平
【单选题】
全国抗战初期,国共合作最典型的战役是___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单选题】
1940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___将军在枣宜会战中殉国。
A. 张自忠
B. 张治中
C. 张灵甫
D. 张发奎
【单选题】
1941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创办了盟报___
A. 《光明报》
B. 《大公报》
C. 《文汇报》
D. 《国闻报》
【单选题】
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侵略完全胜利的战争是___
A. 中法战争
B. 中日甲午战争
C.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D. 抗美援朝战争
【单选题】
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的政策是___
A. 大陆政策
B. 中立政策
C. 均衡政策
D. 门户开放政策
【单选题】
1927年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___
A. 《对华政策纲领》
B. 《反共产国际协定》
C. 《昭和十二年度对华作战计划》
D. 《大陆政策》
【单选题】
日本开始实施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事件是___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皇姑屯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单选题】
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___
A. 诬蔑中国军队炸毁柳条湖铁路一段
B. 士兵失踪
C. 大山事件
D. 保护侨民
【单选题】
日本制造的策动华北五省二市“防共自治”运动的事变是___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皇姑屯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单选题】
标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的事件是___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淞沪抗战
【单选题】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是___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皇姑屯事变
D. 卢沟桥事变
【单选题】
1932年日本在东北地区扶植的傀儡政权是___
A.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B. 伪“满洲国”
C.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D. 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单选题】
1933年,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的抗日队伍是___
A. 东北抗日义勇军
B. 第十九路军
C. 东北抗日联军
D. 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单选题】
被国民党杀害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北路前敌总指挥是___
A. 冯玉祥
B. 杨靖宇
C. 吉鸿昌
D. 蔡廷错
【单选题】
1934年4月,由共产党提出、宋庆龄等签名发表的号召中国人民自己起来武装驱逐日本侵略者的是___
A. 《论持久战》
B. 《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C. 《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
D. 《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单选题】
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的是___
A. 十九路军抗战
B. 卢沟桥抗战
C. 华北事变
D. 一二九运动
【单选题】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红军主力改编为___
A.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 抗日义勇军
C.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D. 抗日同盟军
【多选题】
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批判了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错误是 ___
A. 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B. 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C. 只讲联合不讲斗争
D. 轻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
【多选题】
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北平南苑的战斗中先后阵亡的爱国将领是___
A. 佟麟阁
B. 赵登禹
C. 张自忠
D. 郝梦龄
【多选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是 ___
A. 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
B. 国共两党的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
C. 没有双方共同遵守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D. 处于一种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
【多选题】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组织的会战是 ___
A. 忻口会战
B. 淞沪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多选题】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___
A. 1937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B. 1937年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C.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D.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多选题】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论述的中日矛盾双方的特点是 ___
A. 敌强我弱
B. 敌小国我大国
C. 敌退步我进步
D. 敌寡助我多助
【多选题】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是 ___
A. 独立自主
B. 统一战线
C. 武装斗争
D. 党的建设
【多选题】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毛泽东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著作是___
A. 《论持久战》
B. 《(共产党人)发刊词》
C.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 《新民主主义论》
【多选题】
1941年和1942年毛泽东为延安整风所作的报告是 ___
A. 《改造我们的学习》
B. 《整顿党的作风》
C. 《反对党八股》
D.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多选题】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___
A.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党风
C.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D.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多选题】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争取的中间势力指的是 ___
A. 民族资产阶级
B. 开明绅士
C. 城市小资产阶级
D. 地方实力派
【多选题】
1939年7月,针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的政治方针是___
A. 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B.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C.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D.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多选题】
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___
A. 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B. 坚持既抗日,又限共、融共、反共方针
C. 组织国民党军队担负正面战场的抗战
D. 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
推荐试题
【单选题】
中国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___。
A.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C. 义和团运动
D. 洋务运动
【单选题】
被称为“中国不败而败的战争是___。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法战争
D. 中日甲午战争
【单选题】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___后达到高潮。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单选题】
列强未能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___。
A. 列强之间的矛盾
B. 国际舆论的谴责
C. 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
D. 清政府的妥协
【单选题】
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的事件是___。
A. 义和团运动
B. 戊戌维新
C. 太平天国运动
D. 辛亥革命
【单选题】
被誉而“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是___。
A. 林则徐
B. 魏源
C. 李鸿章、
D. 康有为
【单选题】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出自___
A. 《四洲志》
B. 《海国图志》
C. 《资政新篇》
D. 《盛世危言》
【单选题】
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___。
A. 帝国主义的强大
B. 社会制度的腐败
C. 经济技术的落后
D. 中国军队军事素质低下
【单选题】
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在___以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单选题】
1895年,响亮喊出“救亡”口号是___。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严复
D. 孙中山
【单选题】
___翻译的《天演论》中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中国人民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严复
D. 孙中山
【单选题】
振兴中华的口号的提出者是___。
A. 孙中山
B. 周恩来
C. 鲁迅
D. 梁启超
【单选题】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领导人是___
A. 林则徐
B. 洪秀全
C. 李鸿章
D. 康有为
【单选题】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赖以发动的宗教组织是___
A. 白莲教
B. 基督教
C. 拜上帝教
D. 天地会
【单选题】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历时___
A. 10年
B. 14年
C. 18年
D. 20年
【单选题】
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起义特色的文件是___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救亡决论》
【单选题】
太平天国运动面临的以往农民运动从未遭遇的新情况是___:
A. 领导阶层的迅速腐化
B. 流动作战没有固定根据地
C.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D. 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33
【单选题】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___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救亡决论》
【单选题】
洋务运动发端于___
A. 19世纪50年代
B. 19世纪60年代
C. 19世纪70年代
D. 19世纪80年代
【单选题】
洋务派代表的社会阶层是___
A. 地主阶级
B. 官僚资产阶级
C. 民族资产阶级
D. 农民阶级
【单选题】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___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外敦和好,内要自强
D. 托古改制
【单选题】
洋务派最先兴办的是___
A. 民用工业
B. 军事工业
C. 新式学堂
D. 新式军队
【单选题】
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兵工厂是___
A.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B. 金陵机器局
C. 福州船政局
D. 湖北枪炮厂
【单选题】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大多数采用___
A. 官办
B. 商办
C. 官督商办
D. 官商合办
【单选题】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___
A.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B. 地主阶级改良运动
C.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D. 地主阶级革命运动
【单选题】
戊戌维新运动的核心领导人是___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严复
【单选题】
1895年,康有为组织发动了___
A. 金田起义
B. 公车上书
C. 百日维新
D. 广州起义
【单选题】
戊戌维新运动的高潮是___
A. 金田起义
B. 公车上书
C. 百日维新
D. 广州起义
【单选题】
戊戌变法中,表示要为变法为流血牺牲的是___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刘光第
【单选题】
戊戌变法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实现变法的希望寄托在___身上。
A. 李鸿章
B. 光绪皇帝
C. 慈禧太后
D. 袁世凯
【单选题】
20“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属于___的主张
A. 维新派
B. 洋务派
C. 革命派
D. 立宪派
【单选题】
戊戌维新前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___
A. 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B. 守旧派与洋务派之间的一次论战
C. 保皇派与革命派的一次论战
D. 帝党与后党的权力之争
【单选题】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是在___
A. 洋务运动
B. 戊戌维新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单选题】
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是在___年。
A. 1898
B. 1900
C. 1906
D. 1908年
【单选题】
1894年,孙中山给___上书,希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A. 光绪皇帝
B. 李鸿章
C. 康有为
D. 袁世凯
【单选题】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革命团体是是___
A. 兴中会
B. 光复会
C. 华兴会
D. 岳王会
【单选题】
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___,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
A.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 《革命军》
C. 《警世钟》
D. 《猛回头》
【单选题】
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东京成立___
A. 兴中会
B. 光复会
C. 同盟会
D. 国民党
【单选题】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___
A.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才”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D.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单选题】
《革命军》的作者是___
A. 邹容
B. 陈独秀
C. 陈天华
D. 章炳麟
欢迎使用我爱刷题
×
微信搜索我爱刷题小程序
温馨提示
×
请在电脑上登陆“www.woaishuati.com”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