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
导入试题
【判断题】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A. 对
B. 错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A. 对
B. 错
【判断题】
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
A. 对
B. 错
【判断题】
没有发展就没有质变
A. 对
B. 错
【判断题】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A. 对
B. 错
【判断题】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A. 对
B. 错
【判断题】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A. 对
B. 错
【判断题】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不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A. 对
B. 错
【判断题】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A. 对
B. 错
【判断题】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A. 对
B. 错
【判断题】
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A. 对
B. 错
【判断题】
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A. 对
B. 错
【判断题】
列宁提出了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A. 对
B. 错
【判断题】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观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A. 对
B. 错
【判断题】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A. 对
B. 错
【判断题】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A. 对
B. 错
【判断题】
“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A. 对
B. 错
【判断题】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A. 对
B. 错
【判断题】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A. 对
B. 错
【判断题】
认识的客体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纯粹的客观存在
A. 对
B. 错
【判断题】
从人类知识的总体和根源来看,人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深思熟虑的思考
A. 对
B. 错
【判断题】
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A. 对
B. 错
【判断题】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之总和
A. 对
B. 错
【判断题】
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A. 对
B. 错
【判断题】
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
A. 对
B. 错
【判断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A. 对
B. 错
【判断题】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
A. 对
B. 错
【判断题】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绝对的,不能是相对的
A. 对
B. 错
【判断题】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本身是客观存在的
A. 对
B. 错
【判断题】
一切反映论的共同特点是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来说明认识论问题
A. 对
B. 错
【判断题】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严重缺陷在于不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A. 对
B. 错
【判断题】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持反映论观点
A. 对
B. 错
【判断题】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A. 对
B. 错
【判断题】
经济基础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A. 对
B. 错
【判断题】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
A. 对
B. 错
【判断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A. 对
B. 错
【判断题】
社会意识都属于观念上层建筑
A. 对
B. 错
【判断题】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A. 对
B. 错
【判断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A. 对
B. 错
【判断题】
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A. 对
B. 错
【判断题】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A. 对
B. 错
推荐试题
【单选题】
采用分层崩落法回采,每个分层进路宽度应不超过3m,分层高度应不超过___m。
A. 2.5
B. 3.5
C. 4.5
【单选题】
采用分层崩落法回采,上下分层同时回采时,应保持上分层 (在水平方向上) 超前相邻下分层 ___m以上。
A. 10
B. 15
C. 20
【单选题】
回采顶柱和间柱,应预先先检查运输巷道的___情况,必要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A. 稳定
B. 稳固
C. 安全
【单选题】
采用胶结充填采矿法时,应待胶结充填体达到要求___,方可进行矿柱回采。
A. 稳定度
B. 强度
C. 安全度
【单选题】
井下采掘工作面进风流中的空气成分,氧气应不低于20%,二氧化碳应不高于___。
A. 0.3%
B. 0.4%
C. 0.5%
【单选题】
入风井巷和采掘工作面的风源含尘量,应不超过 ___mg/m3。
A. 0.3
B. 0.4
C. 0.5
【单选题】
矿井所需风量,按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供风量应不少于每人___立方米/min。
A. 3
B. 4
C. 5
【单选题】
按照排尘风速计算,硐室型采场最低风速应不小于0.15 m/s,巷道型采场和掘进巷道应不小于___m/s。
A. 0.25
B. 0.3
C. 0.35
【单选题】
采掘作业地点的气象条件中规定干球温度的上限为___℃。
A. 26
B. 27
C. 28
【单选题】
进风巷冬季的空气温度,当低于___℃时,应有暖风设施。
A. 2
B. 3
C. 4
【单选题】
矿井应建立___通风系统。
A. 自动
B. 机械
C. 天然
【单选题】
矿井通风系统的有效风量率,应不低于___。
A. 30%
B. 50%
C. 60%
【单选题】
采场形成通风系统之前,不应进行___作业。
A. 采掘
B. 回采
C. 掘进
【单选题】
采场、二次破碎巷道和电耙巷道,应利用贯穿风流通风或机械通风,电耙司机应位于风流的___侧。
A. 进风
B. 回风
C. 上风
【单选题】
每台主扇应具有相同___的备用电动机。
A. 型号
B. 规格
C. 型号和规格
【单选题】
主扇应有使矿井风流在___min内反向的措施。
A. 5
B. 10
C. 15
【单选题】
主扇风机房,应设有测量___、电流、电压和轴承温度等的仪表。
A. 压力
B. 流量
C. 风量
【单选题】
局部通风规定压入式通风与抽出式通风的风筒口与工作面的距离应分别不超过___m。
A. 10,5
B. 5,10
C. 10,15
【单选题】
人员进入独头工作面之前,应开动___通风设备通风。
A. 全部
B. 局部
C. 辅助
【单选题】
爆破后和装卸矿(岩)时,应进行喷雾洒水。凿岩出渣前,应清洗工作面___m以内的巷壁。
A. 5
B. 10
C. 15
【单选题】
矿井(竖井、斜井、平硐等)进口的标高,应高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___m以上。
A. 0.5
B. 0.8
C. 1
【单选题】
矿山企业应调查合现有生产井中的积水区、含水层、岩溶带、地质构造等详细情况,并填绘矿区___地质图。
A. 水文
B. 水情
C. 水况
【单选题】
一般矿山的主要泵房,进口应装设___。
A. 防火门
B. 防水门
C. 安全门
【单选题】
井筒掘进时,预测裸露段涌水量大于20m3/h,宜采用___堵水。
A. 预注浆
B. 注浆
C. 挡水墙
【单选题】
井下主要排水设备,至少应由同类型的___台泵组成。
A. 2
B. 3
C. 4
【单选题】
井底主要泵房的出口应不少于两个,其中一个用斜巷与井筒连通,斜巷上口应高出泵房地面标高___m以上。
A. 5
B. 6
C. 7
【单选题】
涌水量较大的矿井,每个水仓的容积,应能容纳 ___h的井下正常涌水量。
A. 1--2
B. 2--3
C. 2—4
【单选题】
《规程》规定,矿山至少每___年进行一次反风实验.
A. 1
B. 2
C. 3
【单选题】
依照《规程》的规定,井口标高必须高出历年最高洪水位___m以上。
A. 1
B. 5
C. 10
【单选题】
在距离坠落高度基准面___m以上,作业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带。
A. 0.5
B. 1
C. 2
【单选题】
停产___个月以上恢复生产的地下矿山,应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评价。
A. 1
B. 3
C. 6
【单选题】
矿山设计规定,保留的___,在规定的期限内,应当予以保护,不得开采或者毁坏。
A. 矿柱
B. 岩柱
C. 矿柱、岩柱
【单选题】
每个矿井至少应有两个独立的直达地面的安全出口,安全出口的间距应不少于___米。
A. 30
B. 50
C. 100
【单选题】
井筒与水平大巷连接处,应设绕道,人员不得通过___。
A. 梯子间
B. 提升间
C. 绕道
【单选题】
地下爆破作业地点有毒气体允许浓度规定CO为___mg/Cm3。
A. 30
B. 5
C. 15
【单选题】
倾角30度以下的废斜井或平巷的支护材料回收,应___。
A. 由外向里
B. 由里向外
C. 由中向两头
【单选题】
巷道型采场和掘进巷道通风的风速不应小于___米/秒。
A. 0.15
B. 0.25
C. 0.5
D. 1
【单选题】
井下主要排水设备,至少应由同类型的___台泵组成;工作水泵应能在这20小时内排出一昼夜的正常涌水量。
A. 1
B. 2
C. 3
【单选题】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三同时”工作应在___进行。
A. 建设项目正式投产前
B. 建设项目正式投产后
C. 建设项目施工开始前
【单选题】
规程规定,维修轨道线路时,应在工作地点前后不少于___米处设置临时警示,维修结束应予撤除。
A. 50米
B. 60米
C. 80米
欢迎使用我爱刷题
×
微信搜索我爱刷题小程序
温馨提示
×
请在电脑上登陆“www.woaishuati.com”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