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
导入试题
【单选题】
"王某,48岁,患冠心病住院,他的妻子和子女几乎天天来看他。根据艾瑞克森的理论,护士应帮助患者度过的心理危机是:___
A. 亲密对孤独
B. 完善对绝望
C. 创造对停滞
D. 自我认同对角色混乱
E. 主动对内疚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试题
【单选题】
"某男,32岁,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护士遵医嘱使用阿托品抢救,并通过观察患者瞳孔较前散大,皮肤干燥,颜面潮红,心率加快等,判断患者达到阿托品化。护士的判断主要体现了思维的哪项特性:___
A. 逻辑性
B. 正确性
C. 间接性
D. 直接性
E. 概括性
【单选题】
"患者张某,60 岁。身体状况良好刚从某事业单位退休,因一时不能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心情较为烦躁,希望能为社区服务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使生活有意义。社区护士为其确定的护理诊断是“寻求健康行为”,此属___护理诊断 。
A. 现存的
B. 潜在的
C. 可能的
D. 健康的
E. 医护合作问题
【单选题】
"王某,男,67岁,张护士给其注射流感疫苗,根据纽曼的系统模式,张护士的行为属于哪一级预防行为:___
A. 一级预防
B. 二级预防
C. 三级预防
D. 早期预防
E. 次级预防
【单选题】
"一患者青霉素皮试结果为阳性,护士误给他注射青霉素导致发生过敏性休克死亡属:___
A. 一级医疗事故
B. 二级医疗事故
C. 三级医疗事故
D. 四级医疗事故
E. 不属医疗事故
【单选题】
"1992年底,美国纽约州的水牛城,一位53岁的妇女霍络尔丁为渴望孩子的儿子、儿媳做替身母亲,生下了一个小宝宝,然而,究竟这个孩子是她的儿子还是孙子?这体现了辅助生殖技术的哪种弊端:___
A. 割裂了生育与婚姻,性的联系
B. 扰乱了传统的亲属关系
C. 可能导致后代近亲结婚
D. 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出身的孩子的一些权利不能得到保障
E. 以上都不是
【单选题】
"一位患有甲型H1N1流感的患者,住院期间到百货商场购买牙膏。此患者的权利义务哪项出现问题:___
A. 病人有恢复健康的义务
B. 病人对其陷入疾病是有责任的
C. 病人对陷入疾病有权利接受帮助
D. 病人有配合医疗和护理的义务
E. 免除或减轻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角色及义务
【单选题】
"某护士在上夜班期间,将科室病人未用的麻醉药品杜冷丁私自以高价卖给社会上吸毒人员,该行为构成:___
A. 民事违法
B. 贩毒罪
C. 盗窃公共财产罪
D. 吸毒罪
E. 以上均是
【单选题】
"林护士工作不细心,使用热水袋时将病人烫伤,应属于:___
A. 过失犯罪
B. 故意犯罪
C. 失职
D. 玩忽职守罪
E. 故意伤害罪
【单选题】
"患者王某,身高170cm,体重75kg,空腹血8.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4mmol/L,诊断为II型糖尿病,当前对该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目标是:___
A. 学会注射胰岛素
B. 学会使用口服降糖药
C. 建立合理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D. 避免摄入含糖量高的食物
E. 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单选题】
"人类早期的主要护理形式是:___
A. 自我护理
B. 医院护理
C. 社区护理
D. 社会护理
E. 宗教护理
【单选题】
"世界上第一所正式护士学校创建于:___
A. 1860年,英国
B. 1888年,伦敦
C. 1809年,英国
D. 1860年,德国
E. 1890年,圣多马
【单选题】
"现代护理学形成于:___
A. 16世纪中叶
B. 17世纪中叶
C. 18世纪中叶
D. 19世纪中叶
E. 20世纪中叶
【单选题】
"护理艺术、技能及行为方面的知识称:___
A. 个人知识
B. 美学知识
C. 行为知识
D. 伦理学知识
E. 科学知识
【单选题】
"护理人员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决定护理措施及护理服务,属于:___
A. 独立性护理功能
B. 合作性护理功能
C. 技术性护理功能
D. 依赖性护理功能
【单选题】
"有关疾病对患者和家庭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
A. 患者行为和情绪的改变主要受患者的角色改变的影响
B. 患者体像的改变是普遍存在的,改变的程度与个性相关
C. 疾病所致的家庭角色改变主要为角色重叠和角色缺失
D. 疾病常导致患者和家庭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E. 以上都不对
【单选题】
"初级卫生保健的具体工作任务不包括:___
A. 临床治疗
B. 预防性服务
C. 保护健康的服务
D. 促进健康的服务
E. 康复指导
【单选题】
"病人在手术前要了解手术的有关注意事项,属于:___
A. 安全的需要
B. 生理的需要
C. 自尊的需要
D. 刺激的需要
E. 自我实现的需要
【单选题】
"基本需要对护理的意义错误的是:___
A. 帮助护士识别病人未满足的需要
B. 帮助护士预测病人未表达的需要
C. 使护士更好地理解病人的言行
D. 指导护士满足护理对象的基本需要
E. 帮助护士识别问题的轻、重、缓、急,以便护理工作省时、省力
【单选题】
"“看到白色,就想到护士,说明文化有:___
A. 地域性
B. 象征性
C. 排他性
D. 时代性
E. 传递性
【单选题】
"按照艾瑞克森的理论,心理社会发展的关键期是:___
A. 婴儿期
B. 幼儿期
C. 儿童期
D. 青春期
E. 以上都不正确
【单选题】
"“压力理论之父 ”是指:___
A. 伯纳德
B. 席尔
C. 拉扎勒斯
D. 霍姆斯
E. 拉赫
【单选题】
位属于:___
A. 微弱差位
B. 中强差位
C. 显著差位
D. 超强差位
E. 特强差位
【单选题】
"以下哪项关于适应特点的描述不正确:___
A. 适应是一种主动的反应过程
B. 个体在适应中会改变自己的特征
C. 适应能力强的人会及时调整自己
D. 每个人的适应能力是有限度的
E. 适应能力的大小是因人而异的
【单选题】
"能激发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沟通的所有刺激被称为:___
A. 信息发出者
B. 信息接收者
C. 人际变量
D. 沟通的触发体
E. 沟通的途径
【单选题】
"以下哪项不属于危机的特征:___
A. 普遍性
B. 循环性
C. 时限性
D. 综合性
E. 特殊性
【单选题】
"以下为帮助患者预防压力的方法,但除外的是:___
A. 创造康复环境
B. 解决实际问题
C. 提供疾病信息
D. 调动支持系统
E. 锻炼自理能力
【单选题】
"对自己无法接受的事实,潜意识地加以拒绝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属于心理防卫机转的是:___
A. 文饰作用
B. 否定
C. 转移
D. 外射
E. 潜抑
【单选题】
"对于愤怒的患者,护士正确的做法是:___。
A. 回避
B. 指责
C. 漠视
D. 允许患者发泄并作出正面反应
E. 阐释
【单选题】
"人际关系中双方相互间的赞同与接纳,获得心理的愉快及满足感,此吸引称:___
A. 相近性吸引
B. 相悦性吸引
C. 相容性吸引
D. 互补性吸引
E. 接近性性吸引
【单选题】
"当人们经受某种压力时,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去认识情况和处理情况的适应是:___
A. 生理适应
B. 心理适应
C. 社会适应
D. 文化适应
E. 技术适应
【单选题】
的很少。这种现象属于下列哪种沟通错误?___
A. 突然改变话题
B. 虚假的保证
C. 主观说教
D. 信息发出的量及速度超载
E. 对信息不感兴趣
【单选题】
"当人们说“请安静”之后,又“将示指放在嘴唇上示意”,这是非语言沟通的:___
A. 补强作用
B. 重复作用
C. 替代作用
D. 驳斥作用
E. 调整作用
【单选题】
"护理程序的核心理论基础是___
A. 控制论
B. 信息论
C. 需要层次论
D. 沟通理论
E. 系统论
【单选题】
"护理评估时资料最主要来源于___
A. 服务对象
B. 服务对象的家属
C. 与服务对象关系密切的人员
D. 其他医务人员
E. 文献资料
【单选题】
"区分一个护理诊断与另一护理诊断主要根据___
A. 名称
B. 定义
C. 相关因素
D. 诊断依据
E. 危险因素
【单选题】
"重审护理计划应在护理程序的___步骤进行
A. 诊断
B. 评价
C. 计划
D. 评估
E. 实施
【单选题】
"下列属于合作性问题的是___
A. 母乳喂养有效
B. 有感染的危险
C. 潜在并发症:脑出血
D. 气体交换功能受损
E. 强暴创伤综合征
【单选题】
"下列属于现存的护理诊断的是___
A. 执行治疗方案有效
B. 有外伤的危险
C. 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
D. 活动无耐力
E. 迁居应激综合征
【单选题】
"在护理评价阶段对于已经解决的护理问题其护理计划应___
A. 继续
B. 停止
C. 确认
D. 排除
E. 修订
【单选题】
"下列护理诊断应排在首位的是:___
A. 活动无耐力
B. 躯体移动障碍
C. 体液不足
D. 营养失调
E. 焦虑
推荐试题
【单选题】
赵某买来老鼠药放在家中,准备找时机毒死同村与其有仇的吴某。赵某5周岁的儿子误以为是糖果而食用,中毒身亡。赵某的行为( )。___
A. 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B. 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C. 属于意外事件
D. 构成故意杀人罪【解析】1.《刑法》第十五条 【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单选题】
甲驾驶车辆途中被交警拦住检查,甲为逃避检查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交警抓住汽车的倒车镜不放,甲为摆脱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交警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甲造成交警的死亡属(  )。___
A. 直接故意
B. 间接故意
C. 过于自信的过失
D. 疏忽大意的过失
【单选题】
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将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黄某对李某死亡的主观方面是(   )。___
A. 间接故意
B. 直接故意
C. 疏忽大意的过失
D. 过于自信的过失
【单选题】
警察甲与乙开玩笑,随手拿起执勤时放在桌上的手枪向乙瞄准、开枪,并同时戏称“我一枪打死你”,不料枪中有子弹,乙被当场打死。甲的行为是(  )。___
A. 故意犯罪行为
B. 意外事故
C. 疏忽大意的过失
D. 过于自信的过失
【单选题】
24岁的张某非常喜欢邻居家的4周岁男孩。一日,张某带小孩到一座桥上玩,张某提着小孩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小孩边喊“害怕”边挣扎,张某手一滑,小孩掉入河中,张某急忙抢救,小孩已溺水而死。从刑法理论上看,张某对小孩的死亡结果在主观方面是(  )。___
A. 间接故意
B. 疏忽大意的过失
C. 过于自信的过失
D. 意外事件
【单选题】
张某驾车在马路上正常行驶,突然,赵某骑自行车违章从弄堂里快速冲出,横穿马路,张某见状立即紧急刹车避让,但因距离太近,结果赵某撞在汽车上当场死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
A. 对赵某的死亡结果,张某主观上既无故意,也不存在过失,不负刑事责任
B. 纯属意外事件,张某负部分刑事责任
C. 对赵某的死亡结果,张某主观上无故意,但存在过失
D. 张某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单选题】
下列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说法正确的是(  )。___
A. 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B.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C.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D. 因不满18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由公安机关收容教养
【单选题】
孙某在13周岁的时候盗窃价值2000元的物品;在15周岁时抢劫价值1000元的物品,盗窃价值2000元的物品,抢夺价值3000元的物品;在17周岁时又盗窃价值4000元的物品,抢夺价值2000元的物品。在对孙某追究刑事责任时,计算其涉案财物数额应为(  )。___
A. 抢夺5000元,盗窃4000元,抢劫1000元   
B. 抢夺2000元,盗窃4000元,抢劫1000元    
C. 抢夺2000元,盗窃6000元,抢劫1000元   
D. 抢夺5000元,盗窃6000元,抢劫1000元
【单选题】
下列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___
A. 李某(15周岁)实施过失伤害致人重伤的行为
B. 王某(14周岁)在绑架过程中,实施抢劫行为
C. 马某(14周岁)在实施强迫卖淫过程中,造成被害人轻伤
D. 胡某(15周岁)实施走私毒品行为
【单选题】
刘某(15周岁)放学骑自行车回家,因逆行且车速极快,在转弯处撞着对面行走的张某,造成张某因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而死亡。刘某的行为(  )。___
A. 因其不满16周岁,不负刑事责任
B. 属于意外事件
C. 与张某的死亡结果没有因果关系
D. 构成交通肇事罪
【单选题】
吴某(15周岁)先后唆使张某(15周岁)盗窃他人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李某(15周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王某(15周岁)抢劫他人财物计1500元。吴某的行为构成(  )。   ___
A. 盗窃罪
B. 抢劫罪
C. 绑架罪
D. 抢劫罪、绑架罪
【单选题】
甲(15周岁)、乙(18周岁)合谋绑架人质,在甲去取赎金时,乙未与甲商量便杀害了人质。几个月后两人又绑架了一名人质,在取到赎金后,又将人质身上的1000元现金抢走。甲的行为(  )。___
A. 前后两次均构成绑架罪
B. 前一次无罪,后一次构成抢劫罪
C. 前一次构成故意杀人罪,后一次构成抢劫罪
D. 前一次构成绑架罪,后一次构成抢劫罪 【解析】1.《刑法》第十七条 【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单选题】
甲(77周岁)在家里使用明火时一不小心引发了火灾,将隔壁邻居家房屋烧毁,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对甲判处刑罚时,(   )。___
A.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 可以从轻处罚
C. 可以减轻处罚
D. 可以免除处罚 【解析】 1.《刑法》第十七条之一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单选题】
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某日甲精神正常时喝醉了酒,把某酒店老板打成重伤,则甲(  )。___
A.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
B.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
C. 不负刑事责任,因其是精神病人
D. 应当负刑事责任【解析】《刑法》第十八条 【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单选题】
(    )犯罪,要追究刑事责任。___
A.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
B.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不正常的时候
C. 醉酒的人
D. 不满14周岁的人
【单选题】
 23、下列情况,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是(  )。___
A. 杀人犯持刀向被害人砍去,被害人顺手捡起砖头砸向杀人犯,将其打成重伤
B. 强奸犯正在对妇女实施暴力威胁时,妇女奋力反击,将强奸犯咬伤
C. 抢劫犯正持刀威胁被害人,被过路群众用石头砸伤头部
D. 小偷逃离盗窃现场,被失主追上,将其打成轻伤
【单选题】
甲和乙赌博,输给乙3万元,甲认为乙作弊,不愿将钱给乙。乙为拿到这笔钱,将甲打成轻伤。乙的行为属于(  )。___
A. 正当防卫
B. 紧急避险
C. 防卫过当
D. 故意犯罪【解析】1.《刑法》第二十条 【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单选题】
甲在偏僻的乡间小路上运输毒品,乙见状上前抢劫,甲为了保护毒品,以暴力进行反抗,致乙重伤。甲的行为属于(  )。___
A. 正当防卫
B. 紧急避险
C. 故意伤害
D. 防卫过当【解析】1.《刑法》第二十条 【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单选题】
甲持刀抢劫出租车,出租车司机奋勇抵抗,搏斗中出租车司机夺刀将甲刺死。出租车司机的行为是(  )。___
A. 故意杀人
B. 正当防卫
C. 防卫过当
D. 意外事件
【单选题】
下列行为中,成立正当防卫的有(  )。___
A. 甲用木棒打击乙头部,欲将乙打昏,抢其钱财,在甲实施打击过程中,乙拾起石头向甲掷去,致甲死亡
B. 甲与乙因琐事发生争执,甲非常气愤,扬起拳头,乙见状拾起一根木棒向甲打去,致甲轻伤
C. 甲与乙素有仇怨,某日,甲与乙相遇,甲大肆辱骂乙,乙气愤难耐,推搡甲,甲挥拳向乙打去,致乙轻伤
D. 甲与乙素不相识,某日,甲与乙相遇,甲无故辱骂乙,并拾起一根木棒欲打乙,乙见状抢下木棒,向甲打去,致甲重伤
【单选题】
苏某欲抢劫贾某(便衣警察)的财物,将贾某推倒在地,并抽出尖刀对准贾某的脸划了一刀,逼迫其交出钱财。贾某迫不得已掏出手枪朝苏某开了一枪,但由于苏某躲闪及时而未受伤。贾某的行为是(  )。___
A. 紧急避险
B. 正当防卫
C. 防卫过当
D. 职务行为
【单选题】
甲与乙有隙,甲伺机报复,一天晚上甲怀揣一把匕首来到乙路过处,将乙拦住,不让通过。甲还恶语相加,对乙肆意侮辱。乙愤怒至极,捡起路边的一块砖头向甲头部砸去。甲边躲边说:“这次是你先动手的!”然后掏出匕首向乙刺去,刺中乙腿部,致乙轻伤。甲的行为属于(  )。___
A. 故意伤害罪
B. 正当防卫
C. 防卫过当
D. 寻衅滋事罪
【单选题】
宋某持三角刮刀抢劫王某财物,王某夺下宋某的三角刮刀,并将宋某推倒在水泥地上,宋某头部着地,当即昏迷。王某随后持三角刮刀将宋某杀死。关于王某行为的性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___
A. 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王某将抢劫犯杀死,属于正当防卫 
B. 王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C. 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防卫过当
D. 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故意杀人【解析】1.《刑法》第二十条 【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单选题】
根据《刑法》的规定,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但是(  )处罚。___
A. 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B. 可以酌情从轻或者减轻
C.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
D. 应当减轻或者免除
【单选题】
对正在进行的(  )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___
A. 投毒、贩毒
B. 强制猥亵
C. 抢夺
D. 强奸
【单选题】
驾驶员在正常行车途中,发现两个小孩从侧面横过马路,驾驶员刹不住车,急转方向盘,汽车朝路旁的空房撞去,致车和空房损坏严重。驾驶员的行为是(  )。___
A. 紧急避险
B. 交通肇事
C. 故意毁坏财物
D. 意外事件 【解析】《刑法》第二十一条 【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单选题】
下列关于紧急避险的表述,错误的是(  )。___
A. 为了使本人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紧急避险行为    
B. 为了使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紧急避险行为
C. 任何人为避免本人危险,而实施的紧急避险行为都可以适用刑法关于紧急避险的规定
D.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单选题】
某夜,甲、乙两人携带作案工具,准备盗窃某武警部队的枪支、弹药。两人来到武警部队驻地的围墙外,发现里面灯火通明,戒备森严,感到无从下手,于是返回。甲、乙两人的行为属于(  )。___
A. 犯罪预备
B. 犯罪未遂
C. 犯罪中止
D. 犯意表示
【单选题】
对于预备犯罪,可以比照(  )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___
A. 犯罪终止
B. 犯罪中止
C. 犯罪未遂
D. 犯罪既遂【解析】《刑法》第二十二条 【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单选题】
胡某到某银行实施抢劫,到达银行后,发现周围停有多辆警车,并有警察在活动,感到无法下手,遂返回。胡某的行为属于(  )。___
A. 犯罪预备
B. 犯罪中止
C. 犯罪未遂
D. 没有犯罪行为
【单选题】
青年工人甲利用工厂机器自制一把万能钥匙。某日,甲利用该万能钥匙企图打开某商户防盗门行窃,由于技艺粗糙,该万能钥匙未能打开防盗门,甲准备离开时被保安抓获,并在其身上搜出一把三角刀。甲的行为()。___
A. 属于犯罪预备   
B. 属于犯罪中止
C. 属于犯罪未遂   
D. 不构成犯罪【解析】1.《刑法》第二十二条 【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单选题】
曹某为骗取钱财,用4公斤面粉冒充海洛因售卖给陈某。陈某认为是毒品,打算售卖但尚未卖出即被警方抓获。陈某的行为构成(  )。___
A. 诈骗罪既遂
B. 贩卖毒品罪既遂
C. 贩卖毒品罪未遂
D. 诈骗罪未遂
【单选题】
甲将他人的一台价值8000余元的彩电偷回家中,经其父、兄规劝,在失主发觉前,又偷偷送回原处。甲的行为属于(  )。___
A. 犯罪中止
B. 犯罪既遂
C. 犯罪未遂
D. 犯罪预备 【解析】 1.《刑法》第二十二条 【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单选题】
张某于某晚到公园散步时,看到一“姑娘”,张某即上前摁倒该人欲实施强奸,随即发现对方是男人,张某只好停止侵害逃离现场。张某的行为属于(  )。___
A. 犯罪未遂
B. 犯罪中止
C. 犯罪既遂
D. 不构成犯罪
【单选题】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  )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___
A. 犯罪分子的主观
B. 犯罪分子放弃
C. 犯罪分子意志以外
D. 犯罪分子有效防止
【单选题】
甲欲开枪杀乙,射击的结果却是导致乙重伤,同时导致乙身边的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___
A. 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即可    
B. 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和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
C. 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过失致人重伤罪
D. 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并罚【解析】1.《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单选题】
刘某欲杀死与其有矛盾的李某,用菜刀对其头部砍击数下,李某倒地后,刘某以为李某已死,便迅速逃离。李某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因医院医疗设备落后,李某经抢救无效死亡。刘某的行为构成(  )。___
A. 故意杀人罪(未遂)
B. 故意伤害罪
C. 故意杀人罪(既遂)
D. 过失致人死亡罪【解析】刘某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虽未直接导致李某死亡,但最终也造成了李某的死亡。刘某与李某的死亡之间有因果,应属故意杀人罪(既遂)。  
【单选题】
马某与牛某有仇,其误认为对人体无毒的灭虫药可以致人死亡,即趁牛某家无人之际,将药投入牛家水缸中,牛家七口人食用水后,均感到不适,但无大碍。马某的行为构成(  )。___
A. 故意杀人罪(未遂)
B. 投放危险物质罪(未遂)
C. 投放危险物质罪(既遂)
D. 故意伤害罪 【解析】1.《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 【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单选题】
下列行为属于犯罪中止的是(  )。___
A. 甲在盗窃某单位的枪支时,触发了警报系统而逃走
B. 乙为了报复而欲杀仇人,误将白糖当做砒霜实施投毒杀人行为
C. 丙在抢劫时发现被害人是其小学教师后逃走
D. 丁在抢劫时被巡逻的民警当场擒获【解析】1.《刑法》第二十四条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单选题】
对于中止犯,造成损害的,应当(  )。___
A. 免除处罚
B. 减轻处罚
C. 从轻处罚
D. 不予处罚 【解析】《刑法》第二十四条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欢迎使用我爱刷题
×
微信搜索我爱刷题小程序
温馨提示
×
请在电脑上登陆“www.woaishuati.com”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