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判断题】
把客车电扇直流电动机的电源线对调,电扇将会反转
【判断题】
客车空调装置包括通风、制冷、加热、加湿、自动控制等设备
【判断题】
我国空调客车目前采用的空调装置有集中式和单元式两种形式
【判断题】
客车采用单独供电方式,其供电电压为48 V或110 V
【判断题】
客车采用集中供电方式,其供电电压为线电压380 V、相电压220 V
【判断题】
轴温监测与报警装置的报警温度夏季为90 ℃,冬季为50 ℃
【判断题】
每节客车有4个车轴,应安装4个轴温传感器监测轴温
【判断题】
客车空调控制电路采用空气开关之后,可以不用热继电器和熔断器
【判断题】
接触器是一种自动的电磁开关,用来接通和断开动力电路
【判断题】
接触器与继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可以互换使用
【判断题】
中间继电器只能作转换控制信号的中间元件使用,不能用来直接通断电路
【判断题】
热继电器的整定电流若只稍大于电动机的额定电流,则电动机不能正常启动
【判断题】
客车配线中,不同供电方式的电线可以装在同一钢管内
【判断题】
客车配线中,不同电源的回路允许装在同一钢管内
【判断题】
客车配线中,不同电压等级的回路允许装在同一钢管内
【判断题】
客车配线中,三相四线制的四根线必须全部装在同一钢管内
【判断题】
空调客车上使用免维护密封铅酸电池,使用中不需对其观测与检查
【判断题】
免维护密封铅酸电池存放后开路电压每节在12 V以下时,必须及时恢复充电,充足后方可使用
【判断题】
免维护密封铅酸电池在使用中出现电解液泄漏现象,应及时更换
【判断题】
在三相四线制电路中,三相负载愈接近对称,中线电流愈小
【判断题】
提高电路的功率因数,就可延长电器设备的使用寿命
【判断题】
准确度在1.0级至5.0级的测量仪表适用于一般工业生产
【判断题】
钳形电流表可以在测量过程中直接切换量程
【判断题】
功率因数表可动部分的位置既不随负荷电流变化,也不随电压变化,而只由负荷电路的功率因数来决定
【判断题】
使用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过程中,如果指针指向“0”位,表明被测绝缘已失效,应立即停止转动摇把,防止烧坏兆欧表
【判断题】
KP-2A型感应子发电机控制箱是由晶体三极管来作为主要控制元件,稳定发电机输出电压的
【判断题】
安装轴温传感器时,必须加装紫铜垫片,保证接触良好
【判断题】
交流和直流耐压试验都是利用高压电源进行试验,故都属于破坏性试验
【判断题】
25K型空调双层客车漏电烟火报警器设定值为150 mA
【判断题】
KLD-29PU型空调机组29是表示机组制冷量约为29 kW
【判断题】
导线穿过漏电检测线圈时,须按导线内的电流方向为依据,进行安装
【判断题】
在判定是漏电报警装置本身故障,还是用电设备存在漏电时,可将电流检测线圈引出的两根信号线从漏电报警设备上拆除,以此判别
【判断题】
带漏电报警装置的车辆,在测量单车绝缘时,只需测量UV,UW,VW,UN,VN,WN等6个绝缘数值
【判断题】
25K型空调客车,由车底分线盒引入配电柜的导线为10²mm
【判断题】
KLD-29PU型空调机组的冷凝风机外框架与空调机组箱体用6枚8 M螺栓进行固定
【判断题】
空调机组通风机室的顶盖打开时通风电机的工作电流要小于顶盖关闭时的工作电流
推荐试题
【单选题】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赖以发动的宗教组织是___
A. 白莲教
B. 基督教
C. 拜上帝教
D. 天地会
【单选题】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历时___
A. 10年
B. 14年
C. 18年
D. 20年
【单选题】
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起义特色的文件是___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救亡决论》
【单选题】
太平天国运动面临的以往农民运动从未遭遇的新情况是___
A. 领导阶层的迅速腐化
B. 流动作战没有固定根据地
C.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D. 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33
【单选题】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___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救亡决论》
【单选题】
洋务运动发端于___
A. 19世纪50年代
B. 19世纪60年代
C. 19世纪70年代
D. 19世纪80年代
【单选题】
洋务派代表的社会阶层是___
A. 地主阶级
B. 官僚资产阶级
C. 民族资产阶级
D. 农民阶级
【单选题】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___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外敦和好,内要自强
D. 托古改制
【单选题】
洋务派最先兴办的是___
A. 民用工业
B. 军事工业
C. 新式学堂
D. 新式军队
【单选题】
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兵工厂是___
A.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B. 金陵机器局
C. 福州船政局
D. 湖北枪炮厂
【单选题】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大多数采用___
A. 官办
B. 商办
C. 官督商办
D. 官商合办
【单选题】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___
A.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B. 地主阶级改良运动
C.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D. 地主阶级革命运动
【单选题】
戊戌维新运动的核心领导人是___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严复
【单选题】
1895年,康有为组织发动了___
A. 金田起义
B. 公车上书
C. 百日维新
D. 广州起义
【单选题】
戊戌维新运动的高潮是___
A. 金田起义
B. 公车上书
C. 百日维新
D. 广州起义
【单选题】
戊戌变法中,表示要为变法为流血牺牲的是___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刘光第
【单选题】
戊戌变法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实现变法的希望寄托在__身上___
A. 李鸿章
B. 光绪皇帝
C. 慈禧太后
D. 袁世凯
【单选题】
20“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属于__的主张___
A. 维新派
B. 洋务派
C. 革命派
D. 立宪派
【单选题】
戊戌维新前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___
A. 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B. 守旧派与洋务派之间的一次论战
C. 保皇派与革命派的一次论战
D. 帝党与后党的权力之争
【单选题】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是在___
A. 洋务运动
B. 戊戌维新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单选题】
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是在__年___
A. 1898
B. 1900
C. 1906
D. 1908年
【单选题】
1894年,孙中山给__上书,希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___
A. 光绪皇帝
B. 李鸿章
C. 康有为
D. 袁世凯
【单选题】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革命团体是是___
A. 兴中会
B. 光复会
C. 华兴会
D. 岳王会
【单选题】
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__,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___
A.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B. 《革命军》
C. 《警世钟》
D. 《猛回头》
【单选题】
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东京成立___
A. 兴中会
B. 光复会
C. 同盟会
D. 国民党
【单选题】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___
A.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才”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D.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单选题】
《革命军》的作者是___
A. 邹容
B. 陈独秀
C. 陈天华
D. 章炳麟
【单选题】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___
A. 革命派开始积极发动武装起义
B. 三民主义成了革命的指导思想
C. 革命派和改良派分道扬镳
D. 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
【单选题】
同盟会的机关报是___
A. 《国闻报》
B. 《时务报》
C. 《民报》
D. 《新民丛报》
【单选题】
在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含义是___
A. 没收地主土地归国家所有
B. 土地增值归国家所有
C. 把土地平分给农民
D. 耕者有其田
【单选题】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应的是___
A. 民族革命
B. 政治革命
C. 社会革命
D. 文化革命
【单选题】
1905年至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革命派的主要舆论阵地是___
A. 《国闻报》
B. 《时务报》
C. 《民报》
D. 《新民丛报》
【单选题】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___
A. 《钦定宪法大纲》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资政新篇》
D. 《中华民国约法》
【单选题】
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___
A. 兴中会
B. 同盟会
C. 国民党
D. 共产党
【单选题】
__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___
A. 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
B. 1911年10月的武昌起义
C.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 1912年2月清帝退位
【单选题】
1912年8月,__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几个小党派,组成国民党___
A. 孙中山
B. 黄兴
C. 宋教仁
D. 章炳麟
【单选题】
1913年,孙中山领导发动武装反袁的___
A. 辛亥革命
B. 二次革命
C. 护国战争
D. 护法运动
【单选题】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___
A. 中国国民党
B. 中国进步党
C. 中华革命党
D. 中国民主党
【单选题】
1917年,孙中山领导发动___
A. 辛亥革命
B. 二次革命
C. 护国战争
D. 护法运动
【单选题】
__表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___
A. 辛亥革命的流产
B. 二次革命的失败
C. 护法运动的失败
D. 五四运动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