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更正本年度隔日错账,应采用同方向红(蓝)字冲账方法,无需有权人审查签批即办理。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办理错账冲正时,涉及客户回单可不收回。
【判断题】
表内科目划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备查登记类和损益五大类。
【判断题】
或有事项类科目用于核算有价单证、空白重要凭证、代保管有价值品、应收托收款项、代收托收款项、收到信用证及保函、未收贷款利息、未履行贷款承诺等。
【判断题】
资产类科目用以核算现金、贵金属、存放款项、各类贷款、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各项应收款项等项目。
【判断题】
负债类科目用以核算各类存款、借款、委托代理资金、发行债券、各项应付款项及其他负债类业务。
【判断题】
表外科目划分为或有事项、备查登记类二大类
【判断题】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按照其相同的特征和资金性质、业务特点、经营管理和核算要求进行科学分类而确立的会计核算项目。
【判断题】
二级科目是对一级科目的明细核算;三级科目是对二级科目进一步明细核算。
【判断题】
资产负债共同类科目用以核算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及利润分配。
【判断题】
银行受理客户的单写支票及其他单写凭证、内部自制单写凭证都不得使用圆珠笔填写,套写凭证可使用圆珠笔填写并使用双面复写纸。
【判断题】
¥6000.12,应写成人民币陆仟元零壹角贰分,或写成人民币陆仟元壹角贰分,两者皆可。
【判断题】
提交银行的各种结算凭证的大、小写金额、日期、付款人名称一律不准更改,其他内容更改时应由原制证人签章证明。
【判断题】
有关权限移交清单和有权人审批权限移交单应作主凭证统一归入虚拟柜员号传票。
【判断题】
套写凭证不可使用圆珠笔填写,应用毛笔或碳素黑墨水填写。
【判断题】
应由本行内部传递的凭证,在情况紧急时可以交由客户代为传递。
【判断题】
对于公证书,应去掉缝线或订书针,全部摊开横放,并逐一编号。
【判断题】
大写金额数字有"分"的,"分"后面不写"整"(或"正")字。
【判断题】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具有一定格式的书面证明。
【判断题】
¥1680.32,可以写成人民币壹仟陆佰捌拾元零叁角贰分。
【判断题】
作为附件的身份证复印件,其纸张大小要求为二分之一A4纸大小,客户自行提供的除外。
【判断题】
银行结算凭证等规定需要填写大写金额的各种凭证,必须填写大写金额,不得只填小写金额,不填大写金额。且二者必须一致,不一致的凭证无效。
【判断题】
会计凭证上由银行填写和由客户填写的内容应有明显区分,应由客户填写的会计凭证,银行工作人员不得代填。
【判断题】
记账过程中,纸质凭证转为电子信息,或电子信息转为纸质凭证均不得改变凭证基本要素和内容。
【判断题】
凭证中大写金额数字书写中使用繁体字,如貳、陸、億、萬、圆的,柜员应拒绝受理。
【判断题】
柜员在“1902柜员签到”后,当日无操作也无交易发生,所以无需在“1906柜员轧账”中进行柜员轧账,打印柜员轧账单和柜员现金重空轧账。
【判断题】
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会计凭证从填制或取得起,经审核、记账到装订保管的全过程。
【判断题】
会计专用印章的保管和使用应实行“双人保管、专人使用、专人负责”的原则,并坚持印、证分管分用。
【判断题】
因磨损而需重新刻制的会计专用印章,不得与原始的会计专用印章的编号相同。
【判断题】
各支行不得擅自刻制会计专用印章,不得私自授受会计专用印章,未办理交接手续的会计专用印章不得交他人使用,非印章经管人员或经办人员严禁动用会计专用印章。
【判断题】
可以在即将使用的空白凭证、单据上加盖会计专用印章
【判断题】
经管人员进行岗位调换时,会计主管应办理收回手续,同时在核心系统中做1502物品移交办理交接手续,并由会计主管进行监交
【判断题】
各分行辖属营业机构的会计专用印章由总行统一刻制、管理。
【判断题】
汇票专用章、华东三省一市汇票专用章、本票专用章、结算专用章、同城票据交换章需由分管行长监交
【判断题】
柜员应严格按规定的范围使用会计专用印章,严禁错用、串用、提前或过期使用,严禁预先在空白凭证上加盖印章。
【判断题】
因遗失而需重新刻制新印章,新印章编号可以同原印章编号相同。
【判断题】
会计专用印章必须做到专匣保管、固定存放;临时离岗、人离章收;非营业时间必须入库或保险箱(柜)保管
【判断题】
柜员应严格按规定的范围使用会计专用印章,严禁错用、串用、提前或过期使用,有必要时可以预先在空白凭证上加盖印章。
【判断题】
会计专用印章换人使用时必须办理交接手续,交接时双方在《交接登记簿》进行登记并签章确认。
【判断题】
《会计专用印章登记簿 》和《印章颁发凭证》由网点负责人保管登记。
推荐试题
【单选题】
擂茶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___聚居区。
A. 高山族
B. 客家人
C. 畲族
D. 苗族
【单选题】
“三生汤”,其主要原料是___。
A. 茶叶、生姜、生米
B. 茶叶、生姜、花生
C. 茶叶、芝麻、生米
D. 茶叶、芝麻、花生
【单选题】
茶艺馆中对品茗场所的卫生要求是___。
A. 明窗净几
B. 舒适
C. 美观
D. 宁静、美观
【单选题】
茶艺馆中对卫生间的卫生要求是___等。
A. 一天打扫一次
B. 半天清理一次
C. 客人要求时
D. 随时保持清洁
【单选题】
审评茉莉花茶时,要求剔除___。
A. 茶梗
B. 茶籽
C. 茉莉干花
D. 老叶片
【单选题】
西湖龙井茶的传统包装方法是___。
A. 用纸头包装
B. 用锡罐
C. 紫砂罐
D. 铁罐
【单选题】
绿色植物可雅化___改变建筑的几何图形,柔化建筑平面的单调。
A. 室内环境
B. 室外景观
C. 景观营造
D. 景观
【单选题】
茶艺馆内的服务人员服饰要求___。
A. 传统、自然
B. 漂亮
C. 精美
D. 时尚
【单选题】
“三道茶”是生活在美丽的苍山洱海的___的茶俗。
【单选题】
蒙古族咸奶茶主要的配料是___和少量的食盐。
【单选题】
“龙虎斗”是___的饮茶习俗。
A. 纳西族
B. 藏族
C. 蒙古族
D. 苗族
【单选题】
“龙虎斗”是将煮好的茶水趁热倒入___中,发出悦耳的响声,茶香四溢,味道别具一格。
A. 白糖水
B. 红糖水
C. 白酒
D. 牛奶
【单选题】
云南西双版纳的___人,以竹筒茶待客。
【单选题】
冰茶的原料除茶和糖外,还可根据个人爱好添加不同配料,而下列___配料一般不采用。
【单选题】
最适宜制作调饮茶的是___。
A. 红碎茶
B. 乌龙茶
C. 绿茶
D. 黄茶
【单选题】
制作冰茶的主要茶具有玻璃杯、冰块缸、___、有胆的滤壶等。
A. 大彬壶
B. 冷却壶
C. 保温壶
D. 天鸡壶
【单选题】
冰茶制作需用热水冲泡,茶与水的比例___为宜
A. 1:30
B. 1:50
C. 1:70
D. l:90
【单选题】
冰茶制作时冲泡用水量和用冰量之比以___为宜。
A. 10:1
B. 2:1
C. 4:1
D. 1:1
【单选题】
冰茶制作中分茶时,每杯茶中用冰量以___的容积为宜。
A. 5~10ml
B. 20~30ml
C. 50~60ml
D. 40~50ml
【单选题】
冰茶品饮时,男性多采用___,先闻香,再观色,后啜饮。
A. 单手握柄持杯
B. 双手握柄持杯
C. 双手捧杯底
D. 右手持杯,左手托杯底
【单选题】
冲泡调饮红茶一般采用___。
A. 玻璃杯泡法
B. 盖杯泡法
C. 壶泡法
D. 煮茶法
【单选题】
民国时期最常用的贮茶器是___。
A. 紫砂罐
B. 锡罐
C. 不锈钢茶罐
D. 铁罐
【单选题】
冲泡调饮红茶的水温以___为宜。
A. 50℃
B. 70℃
C. 60℃
D. 90℃
【单选题】
冲泡调饮红茶时,用水量一般以每克茶___为宜。
A. 10~20ml
B. 20~30ml
C. 30~40ml
D. 50~60ml
【单选题】
红茶调饮冲泡法中调饮的方法是将___。
A. 茶汤过滤,再加各种调饮品
B. 茶与调饮品一起冲泡饮用
C. 茶与调饮品一起煮沸
D. 调饮品冲泡茶叶
【单选题】
调饮茶奉茶时必须每杯茶边放___一个,用来调匀茶汤等。
【单选题】
配料茶通过在茶中添加各种干果、果仁以及可食用中草药等,目的是增加茶的色香味形及___功能。
【单选题】
西湖龙井茶的传统贮藏方法是___。
A. 真空包装
B. 冷藏法
C. 石灰缸贮藏
D. 锡罐
【单选题】
中国传统的蒸青绿茶是___。
A. 恩施玉露
B. 玉露
C. 煎茶
D. 西湖龙井
【单选题】
215唐代官廷茶艺通过___、皇帝款待群臣以及喜庆宴等宫廷礼仪活动时的饮茶活动来表现
A. 每日早朝
B. 文艺汇演
C. 皇室的日常起居生活
D. 清明节敬神祭祖
【单选题】
唐代宫廷茶艺表演的主要文化内容有唐朝___、服饰、饮茶器具等。
A. 外交礼仪
B. 民间礼仪
C. 官廷礼仪
D. 官廷的日常起居生活
【单选题】
唐代修行类茶道的代表性人物有___、皎然。
【单选题】
218唐代文人茶艺类的代表人物有:___。
【单选题】
唐代最著名的贡茶是___、顾渚茶。
A. 龙井
B. 寿州黄芽
C. 天目山茶
D. 蒙顶茶
【单选题】
文人茶艺选用宜兴紫砂壶、___等茶器。
A. 紫砂杯
B. 景德镇瓯
C. 瓷杯
D. 茶碗
【单选题】
22l.文人茶艺对室内品茗环境要求以___为摆设
A. 琴、棋、书、画
B. 文房四宝
C. 奇石、古玩
D. 书、花、香、石、文具
【单选题】
茶艺馆的___仅用于景观之处。
A. 漫射光
B. 侧面光
C. 直射光
D. 反射光
【单选题】
古代品茗活动的主要内容有___、琴棋书画、清言漫谈。
A. 评论时势
B. 赏花弄石
C. 歌舞生平
D. 诗词歌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