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凡是国家秘密载体,包括已经定稿或者未定稿的文件和电子文档,都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标明密级和保密期限。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相关试题
【判断题】
制作、收发、传递、使用、复制、保存、维修和销毁国家秘密载体(含纸介质、磁介质和光盘等各类物品)及其过程文件、资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保密管理规定。
【判断题】
应当根据工作需要,控制国家秘密载体的接触范围。
【判断题】
绝密级国家秘密载体应当存放在密码文件柜中。
【判断题】
涉密人员调入其他部门工作,涉密等级和岗位职责发生变化,其使用过的涉密计算机也必须一并带入新部门。
【判断题】
涉及国家秘密但未定稿的过程文件,可以不按国家秘密载体管理。
【判断题】
某涉密课题组负责人外出开会需携带一份涉密文件,他找单位保密员借出文件并复印登记后携带外出。
【判断题】
某涉密人员认为由其使用和管理的移动存储介质中存储大量秘密级信息和一份机密级信息,该介质应当定为秘密级载体。
【判断题】
密品在研制、生产、试验、运输、保存、维修、使用过程中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保密管理规定。
【判断题】
涉密人员辞职、解聘、调离涉密岗位,应当在离岗前清退保管和使用的国家秘密载体。
【判断题】
一级保密资格单位的保密要害部门应当实行区域隔离,并采取出入口控制、入侵报警、视频监控等技防措施。
【判断题】
二级保密资格单位的保密要害部门应当采取物理防护,并采取出入口控制、入侵报警、视频监控等技防措施。
【判断题】
涉及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的工程建设项目要符合安全保密要求,所采取的保密防护措施应当经过单位保密工作机构审核,与工程项目同计划、同设计、同建设、同验收。
【判断题】
携带涉密计算机和移动存储介质外出只要履行审批手续,若带出期间没有使用过,带回后可以不进行保密检查。
【判断题】
涉密信息系统应当配备系统管理员、安全保密管理员、安全审计员,三员角色可以兼任。
【判断题】
没有涉密信息系统的单位可以不配备涉密计算机安全保密管理员。
【判断题】
涉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也可以实行逻辑隔离。
【判断题】
打印机只是输出设备,所以同一台打印机可以根据需要连接在涉密计算机或者非涉密计算机上使用。
【判断题】
将手机关机后连接到涉密计算机上充电,不会破坏物理隔离。
【判断题】
存储机密级信息的硬盘经格式化后,可以降密或者解密使用。
【判断题】
机密级计算机口令长度不得少于 6 个字符,更换周期不得长于 1 个月。
【判断题】
涉密计算机屏幕保护等待时间不得少于 10 分钟。
【判断题】
涉密计算机的硬盘发生故障,因为还在保修期内,可以送到厂家进行维修或者更换。
【判断题】
小张的秘密级 U 盘发生故障不能使用,他就使用铁锤将其砸碎,这样处理就符合物理销毁的保密要求。
【判断题】
涉密计算机因性能不满足使用要求而淘汰,将硬盘和存储部件拆除后,可以捐赠给希望小学使用。
【判断题】
存储机密级信息的U盘经格式化后,可以降密或者解密使用。
【判断题】
涉及国家秘密的办公自动化设备可以联入单位非涉密信息系统。
【判断题】
重要涉密场所禁止使用普通手机和无绳电话。
【判断题】
禁止使用非涉密办公自动化设备存储和处理涉密信息。
【判断题】
计算机仅存储过一份涉密信息,可以不确定为涉密计算机。
【判断题】
机密级计算机的身份鉴别如采用用户名加口令的方式,则口令长度应当是十位以上,并以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混合排列。
【判断题】
秘密级计算机的身份鉴别如采用用户名加口令的方式,则口令应当每月更换一次。
【判断题】
涉密计算机如采用 USB Key 或者 IC 卡作为身份鉴别工具,拔除 USB Key 或者 IC 卡就进入黑屏状态,则可以在操作系统中不设置重鉴别方式(屏幕保护)。
【判断题】
涉密便携式计算机一般不存储涉密信息,所以涉密便携式计算机丢失不须追究其失密责任。
【判断题】
带有摄像头的便携式计算机,只要禁止使用摄像功能,就可以作为涉密便携式计算机使用。
【判断题】
涉密计算机使用的耳机只接收播放的音乐信号,不传递其他信息,所以可以使用无线耳机。
【判断题】
某单位涉密计算机都是单机管理,一部门为了工作方便自行将部门内几台计算机通过集线器连接,用于共享文件和打印共享。
【判断题】
为保证自己使用的涉密计算机不受到计算机病毒和恶意代码的攻击,小王经常使用自己的 U 盘升级计算机病毒和恶意代码样本库。
【判断题】
将涉密 U 盘挂在身上,时刻处于自己的监控之中,符合保密要求。
【判断题】
同一个单位内,涉密等级都相同的人,涉密移动存储介质可以交叉使用。
【判断题】
机密级以上的涉密计算机,应当采取 USB 移动存储介质绑定的保护措施。
推荐试题
【判断题】
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构建创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环境、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判断题】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判断题】
资源化应该放在循环经济原则的首位,全过程都必须做到无毒化、无害化。
【判断题】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建设非主体功能区,发挥非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记住制度的主要。
【判断题】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
【判断题】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判断题】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判断题】
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装。
【判断题】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后,我国最大的国情仍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判断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性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生产力水平。
【判断题】
缩小收入差距,就是要增加乡村居民收入,降低城市居民收入。
【判断题】
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就是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施扶贫搬迁。
【判断题】
我国现阶段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主体创新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下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这只创新驱动“有形之手”的作用。
【判断题】
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创新创业方面打破禁区,在全国全面推进创新改革试验,并向全国推广。
【判断题】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判断题】
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判断题】
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判断题】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判断题】
实现共同富裕,要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我们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判断题】
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判断题】
和谐社会的建设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是人和人之间的和谐。
【判断题】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判断题】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
【判断题】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判断题】
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判断题】
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等都与绿色发展的观念和原则相一致。
【判断题】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保证。
【判断题】
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判断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党、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判断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
【判断题】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判断题】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
【判断题】
为贯彻十八大精神,党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
【判断题】
五年来,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判断题】
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判断题】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判断题】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判断题】
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判断题】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法治促进发展、保障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