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与认识环境
2、分析与评估环境
3、能动地适应环境:
(①要主动适应一般环境
②要积极干预,主动影响任务环境
③利用稳定环境快速持续发展
④以权变管理应对多变的动态环境)
相关试题
【简答题】
1、动力机制?
2、动力机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构成?
【简答题】
1、约束机制?
2、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约束因素?
3、常被称为“硬约束”的是?
【简答题】
按作用原理分类的管理方法?
1、经济方法?
2、经济方法的特点?
3、经济方法的形式?
【简答题】
按作用原理分类的管理方法?
1、行政方法?
2、行政方法的特点?
3、行政方法的形式?
【简答题】
按作用原理分类的管理方法?
1、法律方法?
2、法律方法的特点?
3、法律方法的形式?
【简答题】
按作用原理分类的管理方法?
1、社会心理学方法?
2、社会心理学方法的特点?
3、社会心理学方法的形式?
【判断题】
S12700 敏捷交换机主要园区场景,数据中心场景和城域网场景无法应用部署
【判断题】
我司支持领先的多层网络虚拟化(SVF 功能),该功能的父节点都需要配置License,支持做父节点的产品为框式交换机,6720EI/SI,5720HI 系列。
【判断题】
Smarx 智能视频回传解决方案可支持上行为GPON,Eth 两种回传模式。
【判断题】
广域路由器演进技术是SR+EVPN ,可以简化协议,同时通过配合SDN 控制器,可以实现流量调优和路径可视。
【判断题】
传统网络的链路利用率只有20%-30%,华为敏捷广域解决方案基于SDN 架构,综合带宽、时延、费用等因素,全局统一计算路由,实现业务流量合理调度,将网络利用提高到70%以上。
【判断题】
H3C 仅有S12500X-AF 才是与华为CE12800/CE12800E 对档产品。
【判断题】
目前100GE 光模块无短距(100 米)双纤多模模块。
【判断题】
AP4050DE-M 主打特性是物联网AP。
【判断题】
AP8030DN 为内置防雷,AP8130DN 为外置防雷。
【判断题】
华为AP8182 是一款支持双5G 的产品。
【判断题】
华为Anti-DDOS 方案清洗中心支持旁路部署。
【判断题】
新一代融合网关USG6000E 支持诱捕、流探针、无线非经等功能。
【判断题】
S5720-Hi 支持IPCA,但不支持AC 控制器功能;
【判断题】
IP FPM 比传统测量方式精确度高,但只能间接测量,无法对真实报文进行检测.
【判断题】
华为Fabriclnsight 就是普通网管
【判断题】
H3C 数据中心网络控制器集群以region 为单位,物理交换机只能在region内负载承担,region 无法自动负责分担
【判断题】
智能天线技术分为硬件智能天线阵列技术和波束成型
【判断题】
AC6800V 最大可支持80K SSID
【判断题】
华为AP8182DN 支持25G/5G 上行口
【判断题】
AR G3 系列路由器可部署在接入、汇聚节点,和NE 系列路由器共同搭建端到端WAN 解决方案
【判断题】
工业一体化的主要销售场景包括电力配网、高速公路改造、金融网点互联等
【判断题】
安全协防方案中,交换机支持的蜜罐技术,是由敏捷交换机模拟出一台有漏洞的网络虚拟主机,诱捕攻击
推荐试题
【单选题】
支柱按其()可分为中间柱、转换柱、中心柱、锚柱、定位柱、道岔柱、软横跨柱、硬横跨柱和桥柱等。___
A. 用途
B. 名称
C. 受力状况
D. 位置
【单选题】
中心柱处为保证绝缘间隙,定位管安装可()。___
【单选题】
非绝缘锚段关节两支悬挂的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要求,中心线之间距离为200mm,允许误差()。___
A. ±10mm
B. ±20mm
C. ±30mm
D. ±40mm
【单选题】
单腕臂柱结构形式上下行接触网当一侧股道发生事故时,()另一侧股道。___
A. 影响
B. 不影响
C. 根据位置影响
D. 不能确定是否影响
【单选题】
门形架两支柱中心线连线应与线路中心线()。___
【单选题】
转换支柱用于接触网锚段关节的两锚柱之间,它支撑(),电动列车受电弓在此两柱间进行锚段转换。___
A. 两支工作支
B. 两支非工作支
C. 一支工作支、一支非工作支
D. 一支接触悬挂
【单选题】
分段绝缘器中点偏离线路中心线不应大于()。___
A. 30mm
B. 50mm
C. 100mm
D. 200mm
【单选题】
道岔柱同时承受两支接触悬挂及其支持装置的重力、两支接触悬挂的()。___
A. 垂直负载
B. 水平力
C. 重力和水平力
D. 风负荷和水平力
【单选题】
下锚拉线与地平面夹角标准为()。___
A. 45º
B. 60º
C. 90º
D. 180º
【单选题】
拉线基础下锚锚杆位置及方向正确,锚杆中心距锚柱的距离符合要求,施工偏差为()。___
A. ±50mm
B. ±100mm
C. ±120mm
D. )±200mm
【单选题】
预制拉线,一般采用()实测拉线长度___
A. 钢尺
B. 皮尺
C. 卷尺
D. 以上都不对
【单选题】
在曲线地段,支柱应设置在曲线();缓和曲线上,支柱应设在线路外侧。___
A. 内侧
B. 外侧
C. 内侧或外侧
D. 以上都不对
【单选题】
支柱侧面限界是指轨面处()与线路中心的距离。___
A. 支柱外侧
B. 支柱内侧
C. 支柱中心线
D. 支柱位置
【单选题】
为保证铁路沿线的建筑物不得影响各型电动列车和作业车通过规定的建筑物至临近()的最小允许距离,这个距离称为建筑限界。___
A. 钢轨外侧
B. 接触网中心线
C. 线路中心线
D. 钢轨内侧
【单选题】
建筑接近限界的规定值要小于支柱的侧面限界的设计取值,一般为()。___
A. 2m
B. 2.6m
C. 3m
D. 5m
【单选题】
支柱侧面限界变化的原因是()。___
A. 起道
B. 电动列车晃动
C. 支柱倾斜
D. 更换接触网设备
【单选题】
侧面限界值()严重情况会使定位点或跨中接触线脱弓。___
【单选题】
在支柱上除划出红线标记外,还应标记出支柱()、接触线距轨面设计高度、设计拉出值、曲线半径和外轨超高。___
A. 侧面限界
B. 拨道
C. 高程
D. 百米
【单选题】
支柱的负载主要是()。___
A. 垂直负载
B. 水平负载
C. 弯矩
D. 垂直负载和水平负载
【单选题】
接触网支柱一般受垂直()较小,而受水平负荷较大___
【单选题】
支持装置包括()。___
A. 腕壁、棒式绝缘子及接触悬挂的悬吊零件
B. 定位管、定位器等
C. 接触线、承力索及吊弦
D. 支柱及基础
【单选题】
腕臂安装在支柱上,用以支持接触悬挂,并起()负荷的作用___
【单选题】
在三个跨距的非绝缘锚段关节中,非工作支的接触线比工作支的接触线抬高()___
A. 100mm
B. 150mm
C. 200mm
D. 250mm
【单选题】
在中心柱安装两套支持装置,悬吊的两支接触()___
A. 一个为工作支,一个为非工作支
B. 可任意选用是否为工作支
C. 均为非工作支
D. 均为工作支
【单选题】
腕臂的作用是支持接触悬挂,并起()的作用。___
A. 导电
B. 传递负荷
C. 调整导高
D. 美观
【单选题】
腕臂的长度与其所跨越线路股道的数目,接触悬挂的(),支柱侧面限界和支柱所在位置等因素有关。___
【单选题】
绝缘腕臂及拉杆与接触悬挂()。___
A. 绝缘
B. 等电位
C. 共同接地
D. 机械分离
【单选题】
两相邻悬挂点等高相对差不得大于()。___
A. 10mm
B. 15mm
C. 20mm
D. 25mm
【单选题】
影响腕臂装配的因素有导高、支柱侧面限界、()等。___
A. 接触网高度
B. 结构高度
C. 隧道高度
D. 钢轨高度
【单选题】
地面段链型悬挂的结构高度目前多采用()。___
A. 40mm
B. 1400mm
C. 2400mm
D. 3400mm
【单选题】
采用最广泛的腕臂是()腕臂。___
A. 绝缘
B. 非绝缘
C. 双线路
D. 三线路
【单选题】
一般由6人一组安装腕臂,其中2人为(),3人起吊拉绳,1人拉晃绳。___
A. 杆下作业
B. 杆上作业
C. 杆上和杆下作业
D. 以上都不对
【单选题】
腕臂预配就是根据接触网设计平面图确定的安装图号,在保证接触线高度、结构高度及()的情况下,预留必要的调整范围,将腕臂安装上支柱前,在地面对其进行的组装。___
A. 驰度
B. 限界
C. 拉出值
D. 导电性
【单选题】
腕臂绝缘子无破损和严重放电痕迹,绝缘子瓷釉拨落面积不能超过()。___
A. 230mm2
B. 250mm2
C. 280mm2
D. 300mm2
【单选题】
根据中心锚结绝缘棒接地端距汇流排的绝缘距离不小于()的设计要求,确定中心锚结底座位置。___
A. 100mm
B. 150mm
C. 200mm
D. 250mm
【单选题】
半补偿中心锚结应用于()。___
A. 半补偿链型悬挂
B. 全补偿链型悬挂
C. 简单悬挂
D. 任意类型悬挂
【单选题】
中心锚结应尽量靠近锚段中部,中心锚结两边线索的()应尽量相等。___
【单选题】
中心锚结拉线拉力应均衡适度,两端拉力应一致,中锚点()。___
A. 不能出现弛度
B. 不能出现正弛度
C. 不能出现负弛度
D. 能出现弛度
【单选题】
半补偿中心锚结线夹两侧辅助绳长度应相等,安装后两侧张力均匀不出现()。___
A. 张力
B. 弛度
C. 力矩
D. 以上都不对
【单选题】
全补偿链形悬挂的承力索和接触线两端都是补偿下锚,可能两端张力()。___
A. 平衡但产生移动
B. 不平衡但不产生移动
C. 平衡但产生移动
D. 不平衡而产生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