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
下列关于刑事速裁程序的提法错误的是___。
A. 只要被告人认罪认罚,刑事速裁程序可适用于被告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案件
B. 刑事速裁程序可以视案情当庭宣判,也可以不当庭宣判
C. 刑事速裁程序既适用于公诉案件,也适用于自诉案件。
D. 刑事速裁程序一般不进行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相关试题
【多选题】
甲杀人案,犯罪手段残忍,影响恶劣,第一审法院为防止被害人家属和旁听群众在法庭上过于激愤影响顺利审判,决定作为特例不公开审理。经审理,第一审法院判处甲死刑立即执行,甲上诉。对于本案,第二审法院下列哪些做法是正确的?___
A. 组成合议庭
B. 把案件作为第一审案件审理
C. 审理后改判
D. 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多选题】
人民法院对下列案件的处理中违法了“上诉不加刑”原则的有哪些? ___
A. 肖某因抢夺罪被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判决宣告后肖某提起上诉,二审人民法院经审理维持原判判处的五年有期徒刑,但将抢夺罪改判为抢劫罪
B. 王某和李某因共同抢劫被人民法院一审分别判处七年和五年有期徒刑,李某提出上诉,王某未上诉。二审人民法院经审理分别改判王某和李某为十年和八年有期徒刑
C. 人民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自诉案件的被告人黄某有期徒刑两年,缓期二年。判决宣告后,黄某和自诉人均提起上诉,二审人民法院经审理撤销了原判的缓刑,仍以故意伤害罪判处黄某有期徒刑两年
D. 郭某因犯诈骗罪和抢劫罪被人民法院一审分别判处两年和五年有期徒刑,决定执行的刑期为六年,判决宣告后郭某提出上诉,二审人民法院经审理将盗窃罪和抢劫罪的刑期分别改判为三年和四年,决定执行的刑期仍为六年
【多选题】
李某因盗窃罪被某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5年。李某不服,其家人、亲属亦不服,辩护人也认为量刑过重。对此案哪些人享有独立的上诉权?___
A. 李某本人
B. 李某的法定代理人
C. 李某的近亲属
D. 李某的辩护人
【多选题】
某案宣判后,人民检察院没有抗诉,被告人不服提出上诉,后又撤回上诉。则以下对于该案第一审判决生效日期的说法中,有哪些是错误的?___
A. 如果是在上诉期满前撤回的,自撤回之日起生效
B. 如果是在上诉期满前撤回的,自上诉期满之日起生效
C. 如果是在上诉期满后撤回的,追溯至上诉期满之日起生效
D. 如果是在上诉期满后撤回的,自第二审人民法院上诉期满之日起生效【正确答案:】AC
【多选题】
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在抗诉期内要求撤回抗诉和在抗诉期满后要求撤回抗诉的案件的处理做法中,下列哪些是正确的?___
A. 人民检察院在抗诉期限内可以撤回抗诉,人民法院应当允许撤回
B. 人民检察院如果是在抗诉期满后撤回抗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准许,并通知第一审人民法院和有关当事人
C. 人民检察院如果是在抗诉期满后撤回抗诉的,人民法院应依法对抗诉案件进行审查。如果原判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适用法律错误,量刑不当,应当不允许撤回上诉并按照控诉程序进行审理
D. 人民检察院如果是在抗诉期满后撤回抗诉的,人民法院应依法对抗诉案件进行审查。如果原判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应当裁定准许人民检察院撤回抗诉
【多选题】
第一审人民法院在对甲、乙、丙共同犯罪的案件作出判决后,甲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对乙的判决提出抗诉第二审人民法院受理此案时,应当如何处理?___
A. 既审查上诉、抗诉的被告人部分,也审查没有上诉、抗诉的被告人部分
B. 即使原判决量刑畸轻,也不得加重对甲丙的刑罚
C. 只审查上诉、抗诉的被告人部分
D. 如果原判决量刑畸轻,可以加重甲、乙、丙的刑罚
【多选题】
被告人甲,因故意杀人罪、间谍罪被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在上诉期间内,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的量刑不当,依法提起抗诉。二审法院不开庭审理后,认为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没有错误,量刑过轻,依法撤销原判,改判为死刑立即执行,并核准执行死刑立即执行。该案中哪些做法是违法的?___
A. 二审法院改判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
B. 二审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C. 二审法院没有发回重审
D. 二审法院不开庭审理本案
【多选题】
关于人民检察院对第一审判决、裁定的抗诉,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哪些?___
A. 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
B. 必须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
C. 可以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
D. 上级人民检察院可以命令下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撤回抗诉
【多选题】
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李某、于某、陈某故意杀人一案作出一审判决后,李某提出上诉,于某、陈某未上诉。二审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被告人李某因病死亡。对此,二审法院应当如何处理?___
A. 对被告人李某宣布终止审理
B. 对被告人李某宣告无罪
C. 对被告人于某、陈某作出判决或裁定
D. 对此案裁定终止审理
【多选题】
张某因与李某有隙,将李某打成重伤。在公安机关对此故意伤害案侦查终结之后,人民检察院向同级法院提起公诉,同时,李某也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判决之后,李某认为赔偿数额太少,就民事部分提出上诉。检察院未提出抗诉,被告人也未提出上诉。请问,下列对该案件的处理方法的表述,正确的有哪些?___
A. 二审案件只需审查附带民事诉讼
B. 在上诉期满后,第一审刑事部分判决生效
C. 如果第一审附带民事部分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刑事部分亦无不当,则应以刑事附带民事裁定维持原判,驳回上诉
D. 第一审刑事判决需要等二审判决或裁定作出之后,才能确定其效力
【判断题】
大陆法系主要是实行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答案:
【判断题】
纠问式诉讼中司法与行政往往是合一的。答案:
【判断题】
混合辩论式诉讼在审判阶段基本上体现了纠问式诉讼的特点。答案:
【判断题】
纠问式诉讼中被告人只是诉讼的客体。答案:
【判断题】
甲曾因盗窃收到刑事处罚,不得担任人民陪审员。答案:
【判断题】
合议庭评议案件时,对于法律适用问题,人民陪审员应当接受法官的指导。答案:
【判断题】
公安机关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对超出自己管辖的地区发布通缉令,应报有权的上级公安机关发布。答案:
【判断题】
基于检查一体化,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是指检查系统整体独立行使职权。答案:
【判断题】
法院上下级之间是监督指导关系,上级法院如认为下级法院审理更为适宜,可将自己管辖的案件交由下级法院审理。答案:
【判断题】
对被逮捕的人,必须在逮捕后的48小时内进行讯问。
【判断题】
公安机关接受案件后,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
推荐试题
【多选题】
我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___。
A. 主刑
B. 独立刑
C. 自由刑
D. 附加刑
【多选题】
一般自首的构成主体是___。
A.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
B. 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犯罪分子
C.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
D.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被告人
【判断题】
我国制定和实施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贯穿于我国法律体系的始终。
【判断题】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判断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关系,并由这些法律关系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判断题】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判断题】
法律制定是国家对权利和义务,即社会利益和负担进行的权威性分配。
【判断题】
守法意味着一切组织和个人严格依法办事的活动和状态。
【判断题】
法律遵守是指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活动。
【判断题】
“法治”与“法制”,从内涵上讲,没有区别。
【判断题】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判断题】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法治。
【判断题】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判断题】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判断题】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是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首先提出的。
【判断题】
从基本内容来看,法律义务就是指不作为义务。
【判断题】
我国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就是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
【判断题】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育法律思维方式的重点与关键。
【判断题】
“言论自由”就是除被剥夺政治权利以外的每个人可以随意发表个人的见解和意见。
【判断题】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可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判断题】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
【判断题】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三种不同情况,而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则一律相同。
【判断题】
故意犯罪的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犯罪未遂、犯罪既遂。
【判断题】
在代理法律关系中,代理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代理人承受。
【判断题】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法登记。
【判断题】
被告人的辩护人可以是律师,也可以是被告人的监护人。
【判断题】
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
【判断题】
二审的判决、裁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判断题】
某种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可以比照刑法最相类似的条文定罪判刑。
【判断题】
学生谢某与同学吕某因琐事吵架,被吕某打得口鼻流血。次日,谢某身藏水果刀,在食堂买饭时先开口骂了吕某,吕某挥拳打谢某,谢某用刀剌吕某致重伤。谢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判断题】
某监狱长在法定选举日,组织全狱在押成年犯人投票选举本区人民代表。
【判断题】
已满14周岁的人实施故意杀人行为,造成一死一伤,应当负刑事责任。
【判断题】
任何公民非经公安机关批准,不得受到逮捕或拘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