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试题
【判断题】
施工升降机运行到最上层或最下层时,可以采用限位装置作为停止运行的控制开关。
【判断题】
风力在四级以上时,塔机不得进行顶升作业。
【判断题】
塔式起重机的机体已经接地,其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可不再与PE线连接。
【判断题】
电焊机的外壳必须有可靠的接零或接地保护。
【判断题】
电焊机的外壳不必有可靠的接零或接地保护。
【判断题】
焊接铜、铝、锌、锡、铅等有色金属时,同焊接普通钢材一样,焊工应采用相同的安全措施。
【判断题】
焊接铜、铝、锌、锡、铅等有色金属时,同焊接普通钢材相比,焊工可不采用安全措施。
【判断题】
焊件进行临时点固时严禁由配合焊工作业的人员进行。
【判断题】
焊件进行临时点固时可由配合焊工作业的人员进行。
【判断题】
锅炉按用途可分为:电站锅炉、工业锅炉、船舶锅炉、蒸汽锅炉和热水锅炉。
【判断题】
压力容器的结构比较简单,它的主要作用是:储装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或是为这些介质的传热、传质或化学反应提供一个密闭的空间。
【判断题】
压力表或叫压力计是用来测量锅炉、压力容器中介质压力的一种计量仪表。
【判断题】
表盘封面玻璃破裂或表盘刻度模糊不清的压力表可以继续使用。
【判断题】
锅炉的锅炉房可以与人员集中的房间相邻。
【判断题】
炉管爆破是指锅炉蒸发受热面管子、水冷壁、对流管子、锅筒、集箱及烟道管的爆破。
【判断题】
满水的主要危害是提高蒸汽质量,损害甚至破坏蒸汽过热器。水击现象严重时也能把炉管振裂。
【单选题】
土石根据其坚硬程度和开挖方法及使用工具可分为___类。
【单选题】
野外鉴别人工填土,它的颜色为___。
A. 固定的红色
B. 无固定颜色
C. 有固定颜色
D. 都是黄色
【单选题】
在斜坡上挖土方,应做成坡势,以利___。
【单选题】
在滑坡地段挖土方时、不宜在___季节施工。
【单选题】
湿土地区开挖时,若为人工降水,降至坑底___时方可开挖。
A. 0.2m以下
B. 0.5m以下
C. 0.2m以上
D. 0.5~1.0m
【单选题】
在膨胀土地区开挖时,开挖前要做好___。
A. 堆土方案
B. 回填土准备工作
C. 排水工作
D. 边坡加固工作
【单选题】
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时,开挖标准是桩身混凝土达到___。
A. 设计强度后
B. 混凝土灌注
C. 混凝上灌注24h
D. 混凝土凝固后
【单选题】
人工开挖土方时,两个人的操作间距应保持___。
A. 1m
B. 1~2m
C. 2~3m
D. 3.5~4m
【单选题】
在临边堆放弃土、材料和移动施工机械应与坑边保持一定距离,当土质良好时,要距坑边___。
A. 0.5m以外/高度不超0.5m
B. 0.8m以外/高度不超1.5m
C. 1m以外/高度不超1m
D. 按施工方案规定堆放
【单选题】
对于___的基坑(槽)开挖时严禁采用天然冻结施工。
A. 黏土
B. 软土
C. 老黄土
D. 干燥的砂土
【单选题】
对于高度在5m以内的挡土墙一般多采用___。
A. 重力式挡土墙
B. 钢筋混凝土挡土墙
C. 锚杆挡土墙
D. 锚定板挡上墙
【单选题】
基坑(槽)四周排水沟及集水井应设置在___。
A. 基础范围以外
B. 堆放土以外
C. 围墙以外
D. 基础范围以内
【单选题】
明排水法由于设备简单和排水方便,所以较为普遍采用,但它只宜用于___。
A. 松软土层
B. 黏土层
C. 细砂层
D. 粗粒土层
【单选题】
轻型井点一般用于土壤渗透系数K=___的土壤。·
A. <10-6(cm/s)
B. 10-5(cm/s)
C. 10-2~10-5(cm/s)
D. 10-1(cm/s)
【单选题】
“管井井点”可降水深度为___。
A. 3~5m
B. 5~8m
C. <10m
D. >10m
【单选题】
顶管法所用的管子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或钢管,管经一般为___。
A. 80~100mm
B. 100~200mm
C. 500~600mm
D. 700~2600mm
【单选题】
编制工程项目顶管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其中必须制订有针对性、实效性的___。
A. 施工技术指标
B. 施工进度计划
C. 节约材料措施
D. 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方案
【单选题】
工作坑点内应设符合规定的和固定牢固的___。
A. 安全带
B. 安全网
C. 脚手架
D. 安全梯
【单选题】
在隧道工程施工中,采用冻结法地层加固时,必须对附近的建筑物或地下埋设物及盾构隧道本身采取___。
A. 加强管理
B. 防护措施
C. 严密组织
D. 技术交底
【单选题】
盾构施工前,必须进行地表环境调查,障碍物调查以及工程地质勘察,确保盾构施工过程中的___。
A. 安全生产
B. 质量工程
C. 完成工程量
D. 进度指标
【单选题】
对开挖工作坑的所有作业人员都应严格执行施工管理人员的___。
A. 安全技术交底
B. 安全教育
C. 现场示范
D. 逐级布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