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多选题】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点集中表现在___
A. 革命所处的时代不同
B. 革命的性质不同
C. 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D. 革命的前途不同
E. 革命的领导力量不同
【多选题】
下列关于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述正确的是___
A.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B.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
C.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D. 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E.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是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的
【多选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___
A. 知识分子
B. 小商人
C. 手工业者
D. 自由职业者
【多选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___
A.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B.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C. 抗日民主统一战线
D.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多选题】
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是___的革命
A. 无产阶级领导的
B. 人民大众的
C. 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
D.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E.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多选题】
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是___
A. 帝国主义
B. 封建主义
C. 民族资本主义
D. 官僚资本主义
E. 小资产阶级
【多选题】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___
A.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 保护民族工商业
C. 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E. 实行计划经济
【多选题】
1928年至1930年间毛泽东撰写的有关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著作有___
A. 《战争和战略问题》
B. 《井冈山的斗争》
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 《反对本本主义》
E.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多选题】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概括中国共产党为___的党
A. 一个有纪律的
B. 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
C. 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的
D. 领导武装斗争的
E. 联系人民群众的
【多选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所建立的统一战线有___
A. 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B.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E. 民族统一战线
【多选题】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中“民族的”是指___
A. 反对外来的资本主义文化
B. 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C.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D. 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
E. 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的
【多选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主要是___
A. 统一战线
B. 阶级斗争
C. 党的建设
D. 武装斗争
E. 独立自主
【多选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基本特点是___
A. 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
B. 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C. 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D. 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E. 有了新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
【多选题】
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是___
A. 必须处理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关系问题。
B. 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C. 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D. 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
E. 在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必须坚持有利、有理、有节的原则
【多选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主观条件有___
A. 中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B.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C.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D. 党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
E. 良好的群众基础
【多选题】
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___
A. 理论联系实际
B. 密切联系群众
C. 为人民服务
D. 批评与自我批评
E. 实事求是的作风
【多选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包括___
A. 土地革命
B. 统一战线
C. 武装斗争
D. 党的建设
E. 根据地建设
【多选题】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___
A. 新民主主义思想领导的文化
B. 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文化
C. 民族的文化
D. 科学的文化
E. 大众的文化
【多选题】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两大任务的相互关系是 ___
A. 前者主要解决生产力问题,后者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发展问题
B. 两者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C. 两者又息息相关,不能分离
D. 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E. 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多选题】
新民主主义总路线包括的具体内容有___
A. 革命对象
B. 革命动力
C. 革命领导权
D. 革命性质
E. 革命前途
【多选题】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所说的“人民大众”,即革命动力是指___
A. 无产阶级
B. 农民阶级
C. 小资产阶级
D. 民族资产阶级
E. 一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多选题】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___
A.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 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C.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D. 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政策的正确
E.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多选题】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这是由于___
A.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绝对大多数,具有很强的革命性
B. 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
C. 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与无产阶级有天然的联系
D. 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E.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单选题】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___
A.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单选题】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___
A.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
B. 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单选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___
A. 固定不变的社会
B. 过渡性的社会
C. 独立的社会形态
D. 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单选题】
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形式是___
A. 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 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 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D.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单选题】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___
A.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B.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C. 合作化的最初表现形式
D. 合作化的最高表现形式
【单选题】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是___
A. 新中国的成立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 过渡时期的结束
【单选题】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中掌握了国家主要经济命脉的是___
A. 国营经济
B. 合作社经济
C. 个体经济
D.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单选题】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___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B. 全国土地改革完成之后
C.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
D.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
【单选题】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___
A. “四清五反”
B. “一化三改”
C. “两个转变”
D.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单选题】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___
A. 政治条件
B. 经济条件
C. 制度条件
D. 思想条件
【单选题】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___
A. 1949年10月到1952年12月
B. 1953年1月到1956年12月
C. 1957年1月到1966年4月
D. 1949年10月到1956年12月
【单选题】
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___
A. 赎买
B. 统购统销
C. 公私合营
D. 合作化
【单选题】
社会主义改造的和平性,体现在___
A. 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B.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D. 对官僚垄断资本的改造中
【单选题】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___
A. 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B.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的确立
C. 广大劳动人民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D.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
【单选题】
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物质基础是___
A. 相对强大的国营经济的建立
B. 土改的完成和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建立
C. 以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工商业的调整
D. 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和援助
【单选题】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家实行___
A. 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
B. 斗争、限制、改造的方针
C. 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
D. 团结、教育、利用的方针
【单选题】
1956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___
A. 新民主主义时期
B.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D.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推荐试题
【判断题】
当电力供应不足或因电网原因不能保证连续供电的,应执行政府批准的有序用电方案
【判断题】
客户在往次业务办理过程已提交且有效的资料,无需再次提供
【判断题】
居民分布式光伏项目由电网企业代为向当地能源主管部门办理项目备案
【判断题】
营业厅窗口突发事件,营业厅主管是事件处理的第一责任人
【判断题】
营业厅巡检B、C级厅每日营业前、中、后各组织一次环境巡检
【判断题】
【x】83、非居民用户办理销户业务时,供电企业应收取用电变更申请手续费10元/次
【判断题】
【x】84、销户后,六个月内不得申请同一用电类型、同一客户的新装用电业务
【判断题】
【x】85、办理销户业务的用户无需再推广电子渠道
【判断题】
合表客户改造为一户一表时,需先按居民新装办理,再发起销户流程,做到同拆同装
【判断题】
【x】87、用电人有窃电行为的情况下,供电人可以对其销户
【判断题】
【x】88、自2018年1月1日起,居民用户申请电能表校验不再收取验表费
【判断题】
【x】89、客户对计费电能表的准确性提出异议,并要求进行校验的,校验费由客户承担
【判断题】
“一户多人口”电价政策中,一个房产证下对应多个户口簿,且户口薄的地址均与房产证明地址一致的,按该房产证明下的户籍人口总数进行核定
【判断题】
【x】92、“一户多人口”电价政策中,军队士官等户口无法迁入的,根据所在部队户籍机关出具的证明材料视同户籍管理
【判断题】
【x】93、“一户多人口”电价政策中,人口达7人及以上的居民家庭,可选择执行居民合表电价
【判断题】
已在供电公司登记的“一户多人口”居民客户,家庭人口增加或减少时,应及时携带已变更的户口簿原件、居民身份证等资料至所在地供电营业厅办理相关变更手续
【判断题】
12月份办理“一户多人口”业务的客户,当年电费已发行且全年累计使用电量超过第一档基数的,在申请的同时根据全年已结算电量情况进行电费清算
【判断题】
符合条件的“两保户”,办理免费用电登记手续前应享受的免费用电1应的电费,由我公司在办理免费用电手续时一次性退还
【判断题】
集中供养的“两保户”免费用电登记手续由集中供养单位统一办理
【判断题】
【x】98、租住他人房屋的“两保户”家庭,在办理免费用电登记手续前,应由房东到当地供电营业窗口办理免费用电登记手续办理
【判断题】
符合条件的“两保户”,办理免费用电登记手续后应享受的免费用电对应的电费,直接在当月电费中扣除
【判断题】
减容后两年内恢复的,按减容恢复办理;超过两年的,按新装或增容手续办理
【判断题】
【x】101、申请暂停用电,每次应不少于十五天,每一日历年内暂停时间累计不超过六个月,次数不受限制。暂停时间少于十五天的,则暂停期间基本电费不收
【判断题】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共停车场中设置的非经营性充电设施用电,执行一般工商业及其他用电价格
【判断题】
减容期满后的用户以及新装、增容用户,二年内申办暂停的,不再收取暂停部分容量百分之五十的基本电费
【判断题】
【x】104、浙江省实行“一户一表”的居民用户,户籍人口为5人以上家庭,每户每月可增加100度的阶梯电量基数。户籍人口达7人以上的居民家庭,可选择执行居民合表电价
【判断题】
【x】106、根据《快响服务工作规定》,流程归档后,由服务快响组在12小时对客户进行电话回访,填写调查问卷,收集客户1电力服务的意见及建议
【判断题】
【x】107、新受理客户报装信息应符合客户基础信息校验规则要求,留下客户正确的联系方式,经办人受委托办理的报装业务,只需维护客户本人联系信息即可
【判断题】
【x】108、“三型一化”营业厅转型应扩大收费区功能,提升自助区功能,推进自助设备功能业务全覆盖、使用便捷化
【判断题】
“三型一化”转型应坚持效益原则。优化营业厅功能布局、网络与实体渠道安排,大力推行网上办电交费,让“信息多跑路、客户少跑腿”,推动以较低成本投入获取良好服务体验
【判断题】
【x】110、“三型一化”转型后营业厅将取消业务办理区,全面引导并指导客户至自助服务区线上办理业务
【判断题】
【x】111、客户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或因客户自身原因造成的,可以不合理投诉为由发起申诉
【判断题】
【x】112、服务投诉是指供电企业在处理具体营业业务过程中存在工作超时限、疏忽、差错等引发的客户投诉
【判断题】
【x】113、投诉以客户表达强烈不满或明确提出投诉意愿作为派发唯一依据
【判断题】
投诉申诉涉及非供电企业业务、恶意投诉的,允许采用经省市公司专业部门签字盖章的申诉证明材料
【判断题】
【x】115、演练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和不可控因素,参演人员应及时中止部分项目的演练
【判断题】
演练前必须做好协调沟通,确保演练过程中无人员伤亡、无财务损失、无设备故障的异常情况发生
【判断题】
【x】117、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不定期举行营业厅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