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
上线检验时,当灯箱显示制动信号时,将前轮驶上制动台,停放在两滚筒中间,将变速杆放入空档位置,随即_________。___
A. 将脚迅速离开油门踏板
B. 将脚迅速离开离合器踏板
C. 将脚迅速离开制动踏板
D. 拉紧手制动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相关试题
【多选题】
在检验车速表时对前驱动车辆司机为了避免车头在加速过程中左右摆动, 要注意_________。___
A. 加速动作不能过猛
B. 可猛打方向找正
C. 使用最高档
D. 加速动作不能过慢
【多选题】
被检车辆在检测线上行驶时车辆应沿着检测线_________行驶。___
【多选题】
在进行底盘项目检查时,除具备检查工具外检验员还必需配戴_________。 ___
A. 视频记录仪
B. 防毒面具
C. 安全帽
D. 劳保鞋
【多选题】
车下检查时,底盘检验员应按照车下检查项目将_________通过键盘输 入计算机。___
A. 合格项目
B. 不合格项目代码(具体不合格项目说明)
C. 随意输入项目
D. 具体不合格零件
【多选题】
在滚筒反力式制动台检测行车制动时,引车员应_________。___
A. 急踏制动踏板
B. 点踏制动踏板
C. 缓慢踏下制动踏板
D. 踏时超出规定时间 C
【多选题】
底盘动态检验应由_________实施。___
A. 引车员
B. 底盘检验员
C. 外观检验员
D. 主任检验员
【多选题】
引车员在上线检验前应对被检车辆进行_________。___
A. 底盘动态检验
B. 外观检验
C. 底盘检验
D. 路试检验
【多选题】
外观检验时检验员依照行驶证与_________相核对。___
A. 车辆
B. 税讫标牌
C. 车辆说明书
D. 车辆底盘
【多选题】
驾驶机动车上道路行驶,应当悬挂机动车号牌,放置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并随车携带_________ 。___
A. 登记证书
B. 机动车行驶证
C. 保险单
D. 驾驶证
【多选题】
对登记后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根据车辆用途、载客载货数量、_________等不同情况,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___
A. 使用次数
B. 使用年限
C. 行驶里程
D. 维修次数
【多选题】
国家实行机动车强制报废制度,根据机动车的安全技术状况和_________, 规定不同的报废标准。___
A. 不同用途
B. 行驶里程
C. 维修次数
D. 使用次数
【多选题】
机动车应当从注册登记之日起,对进行安全技术检验的:营运载客汽车 _________以内每年检验 1 次。___
A. 3 年
B. 4 年
C. 5 年
D. 6 年
【多选题】
机动车应当从注册登记之日起,对进行安全技术检验的:营运载客汽车超过 5 年的,每_________检验 1 次。___
A. 4 个月
B. 6 个月
C. 8 个月
D. 10 个月
【多选题】
机动车应当从注册登记之日起,对进行安全技术检验的:摩托车 _________以内每 2 年检验 1 次;超过 4 年的,每年检验 1 次;___
A. 3 年
B. 4 年
C. 5 年
D. 6 年
【多选题】
_______办理注册登记前,应当按照专用校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进行安全技术检验。___
A. 专用校车
B. 救护车
C. 工程救险车
D. 消防车
【多选题】
专用校车应当自注册登记之日起每_________进行一次安全技术检验, 非专用校车应当自取得校车标牌后每半年进行一次安全技术检验。___
A. 3 个月
B. 6 个月
C. 9 个月
D. 12 个月
【多选题】
_________、大型客车、中型以上货车及其他运营车辆在机动车回收企业解体时,车辆管理所应当派民警在场监督。___
【多选题】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申请校车标牌核发的机动车查验时,对非专用校车,应当按照标准核定,用于接送幼儿、_________、初中生、中小学生使用时的学生和成人乘坐人数,制作机动车标准照片。___
【多选题】
_________是指设计和制造上主要用于载运人员的汽车,包括装置有专用设备或器具但以载运人员为主要目的的汽车。___
A. 载客汽车
B. 载货汽车
C. 专项作业车
D. 特型机动车
【多选题】
乘用车是指设计和制造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人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 9 个座位。它也可以牵引一辆_______。 ___
A. 挂车
B. 半挂车
C. 牵引杆挂车
D. 中置轴挂车
【多选题】
低速汽车定义为_________。___
A. 专项作业车和低速货车的总称
B. 农用车和低速货车的总称
C. 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的总称
D. 农用车和专项作业车的总称
【多选题】
专门用于运输相关标准规定的危险货物的货车称为_________。___
A. 专用燃料运输车
B. 专用气体运输车
C. 危险化学品运输车
D. 危险货物运输车
【多选题】
教练车是指专门从事_________培训的汽车。残疾人专用汽车是指在采用_________的乘用车上加装符合标准和规定的驾驶辅助装置,专门供特定类型的_________残疾人驾驶的汽车。___
A. 教练 自动变速器 色盲
B. 驾驶技能 自动变速器 肢体
C. 驾驶员 手动变速器 身体
D. 教学手动变速器耳聋
【多选题】
中置轴挂车是指均匀受载时挂车_________紧靠车轴位置,牵引装置相对于挂车不能垂直移动、与牵引车连接时只有较小的垂直载荷作用于牵引车的挂车。半挂车是指均匀受载时挂车质心位于车轴_________,装有可将垂直力和/ 或水平力传递到牵引车的联结装置的挂车。___
A. 重心 前面
B. 重心 后面
C. 质心 前面
D. 质心 后面
【多选题】
摩托车分类为普通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普通摩托车包括_________, 轻便摩托车包括_________。___
A. 两轮普通摩托车、边三轮摩托车、正三轮摩托车 两轮轻便摩托车、正三轮轻便摩托车
B. 两轮普通摩托车、边三轮摩托车 两轮轻便摩托车、正三轮轻便摩托车
C. 边三轮摩托车、正三轮摩托车 正三轮轻便摩托车
D. 两轮普通摩托车、正三轮摩托车 两轮轻便摩托车
【多选题】
轮式专用机械车不包括_________。___
A. 平地机
B. 挖掘机
C. 推土机
D. 叉车
【多选题】
汽车、摩托车、半挂车和中置轴挂车应具有唯一的车辆识别代号,其内容和构成应符合 GB 16735 的规定;应至少有一个车辆识别代号打刻在车架,能防止锈蚀、磨损的部位上。无车架的机动车打刻在_________。___
A. 车身任意明显部位
B. 车身底部
C. 发动机舱内
D. 车身主要承载且不能拆卸的部件
【多选题】
乘用车标示车辆识别代号还应在后备箱(或行李区)从车外无法观察但打开后能直接观察的合适位置标示车辆识别代号,并至少在_________个主要部件上标示车辆识别代号;但如制造厂家使用了能从零部件编号溯及车辆识别代号等车辆唯一性信息的生产管理系统,主要部件上可标示零部件编号。___
【多选题】
旅居车的核定乘员数应小于等于_________人。___
【多选题】
车长大于等于_________的乘用车设置的侧向座椅不核定乘坐人数。 ___
【多选题】
所有货车和专项作业车均应在驾驶室(区)两侧喷涂总质量(半挂牵引车为最大允许牵引质量);其中,栏板货车和自卸车还应在驾驶室两侧喷涂栏板高度,罐式汽车和罐式挂车还应在罐体上喷涂罐体容积及允许装运货物的种类。 栏板挂车应在车厢两侧喷涂栏板高度。喷涂的中文及阿拉伯数字应清晰,高度应大于等于 。___
A. 80mm
B. 100 mm
C. 120 mm
D. 140mm
【多选题】
教练车应在车身两侧及后部喷涂高度_________的“教练车”等字样___
A. 大于等于 100 mm
B. 大于等于 110 mm
C. 小于等于 100 mm
D. 小于等于 110 mm
【多选题】
台式检验制动力要求对铰接客车、铰接式无轨电车、汽车列车空载时制动力总和与整车重量的百分比_________,挂车空载时轴制动力与轴荷的百分比对于后轴为_______。___
A. ≥50 ≥50
B. ≥55 ≥55
C. ≥55 ≥50
D. ≥60 ≥50
【多选题】
车长大于_________的客车和所有校车不得设置车外顶行李架。其他客车需设置车外顶行李架时,行李架高度应小于等于_________、长度不得超过车长的三分之一。专用校车如有行李舱体,则行李舱体顶部离地面高度应小于 _________。___
A. 7.5m 300 mm 1000 mm
B. 7.0m 300 mm 1000 mm
C. 7.5m 280 mm 1000 mm
D. 7.5m 300 mm 1100 mm
【多选题】
幼儿校车、小学生校车的侧窗下边缘距其下方座椅上表面的高度应大于等于_________,否则应加装防护装置。___
A. 300 mm
B. 280 mm
C. 270 mm
D. 250mm
【多选题】
货车驾驶室(区)最后一排座位后平面(前后位置可调座椅应处于滑轨 中间位置,靠背角度可调式座椅的靠背角度及座椅其它调整量应处于制造厂规定 的正常使用位置)与驾驶室后壁(驾驶区隔板)平面的间距对带卧铺的货车应小于等于_________,对其他货车应小于等于_________。___
A. 950 mm 450 mm
B. 900 mm 450 mm
C. 950 mm 400 mm
D. 930 mm 450 mm
【多选题】
幼儿专用校车和小学生专用校车学生座椅的座间距应分别大于等于 _________和_________;其他客车同方向座椅的座间距应大于等于_________, 相向座椅的座间距应大于等于_________。专用校车的学生座椅在车辆横向上最 多采用“2+3”布置。___
A. 500mm 550mm 650mm 1100mm
B. 500mm 550mm 650mm 1200mm
C. 550mm 550mm 650mm 1200mm
D. 500mm 500mm 650mm 1100mm
【多选题】
机动车应设置能满足号牌安装要求的号牌板(架)。前号牌板(架)(摩 托车除外)应设于_________(按机动车前进方向),后号牌板(架)应设于 _________。___
A. 前面的中部或右侧 后面的中部或左侧
B. 前面的中部或左侧 后面的中部或左侧
C. 前面的中部或右侧 后面的中部或右侧
D. 前面的中部或左侧 后面的中部或右侧
【多选题】
车长大于等于_________的客车,如车身右侧仅有一个乘客门且在车身 左侧未设置驾驶人门,应在车身左侧设置应急门。车长大于_________的客车应 设置撤离舱口。卧铺客车的卧铺布置为上、下双层时,侧窗洞口应为上下两层。 ___
A. 6m 8m
B. 7m 9m
C. 8m 10m
D. 6m 7m
【多选题】
乘用车、专用校车和车长小于_________的其他客车前后部应设置保险 杠,货车(三轮汽车除外)和货车底盘改装的专项作业车应设置前保险杠。___
A. 5 m
B. 6 m
C. 7 m
D. 9 m
推荐试题
【单选题】
是 ___
A. 主张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单选题】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___
A. 人可以改变规律
B. 人可以创造规律
C. 人可以消灭规律
D.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单选题】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___
A. 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B. 运动和发展引起质变
C. 发展引起运动
D.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单选题】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___
A.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 辩证否定的观点
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 对立统一的观点
【单选题】
___
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 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单选题】
“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___
A. 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 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的观点
D. 诡辩论的观点
【单选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___
A. 事物数量的增加
B.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 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单选题】
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___
A. 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 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
C. 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 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单选题】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___
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单选题】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___
A. 相互对立的
B. 相互包含的
C. 直接同一的
D. 相互转化的
【单选题】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___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确定事物的质
C. 认识事物的量
D. 把握事物的度
【单选题】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___
A.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 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单选题】
量变的复杂性是指___
A. 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
B. 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 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D. 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
【单选题】
量变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___
A. 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B. 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C. 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D. 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单选题】
量变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___
A. 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B. 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C. 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单选题】
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___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规律
【单选题】
“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___
A.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单选题】
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___
A. 事物的积极方面
B. 事物的消极方面
C. 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 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单选题】
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___
A. 既保留又继承
B. 彻底抛弃
C. 既克服又保留
D. 矛盾的调和
【单选题】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___
A. 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B. 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 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D. 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单选题】
否定之否定规律___
A. 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 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单选题】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___
A. 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 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 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单选题】
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___
A.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 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D.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单选题】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___
A. 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B. 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
D. 只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单选题】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___
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单选题】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___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单选题】
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___
A. 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B. 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 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
D. 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单选题】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___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绝对性和相对性
C. 变动性和稳定性
D. 斗争性和同一性
【单选题】
依据是___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单选题】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___
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
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
【单选题】
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___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D.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单选题】
对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人只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看不到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的人只看到取得的巨大成就,看不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两种看问题的方法都是___
A. 重点论
B. 均衡论
C. 一点论
D. 两点论
【单选题】
“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___
A. 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 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 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 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
【单选题】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___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单选题】
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___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的统一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单选题】
“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___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的观点
D. 辩证法的观点
【单选题】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___
A. 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 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C. 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D. 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单选题】
种___
A.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单选题】
“或然率”是指___
A. 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 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C. 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
D. 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___
A.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 主体性的观点
C. 反映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