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多选题】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___
A. 尊重客观规律
B. 通过实践
C. 超脱客观规律的制约
D. 不讲任何条件
【多选题】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___
A. 本质决定现象
B. 现象决定本质
C. 现象表现本质
D. 本质表现现象
【多选题】
矛盾范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___
A. 矛盾对抗性
B. 矛盾同一性
C. 矛盾斗争性
D. 矛盾平衡性
【多选题】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___
A.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
C.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 以上都对
【多选题】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___
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B.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问题
C.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
D.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问题
【多选题】
量和事物的关系是___
A. 直接同一
B. 并不是直接同一的,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
C. 量可以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
D. 在一定限度内,量的变化并不导致事物质的根本变化
【多选题】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___
A.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多选题】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___
A. 个性中包含共性
B. 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 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多选题】
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表现为___
A. 量变就是质变
B.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 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多选题】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___
A. 联系的观点
B. 发展的观点
C. 静止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多选题】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是___
A.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 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C.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
D.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多选题】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___
A. 是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B. 是认识事物的惟一途径
C. 是认识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D. 是把事物区别开来的前提
【多选题】
时间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是___
A. 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B.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C.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多选题】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指___
A. 意识是通过社会劳动创造的
B. 意识离不开集体和社会
C. 意识是社会的基础
D. 意识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多选题】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___
A. 使矛盾双方发生对抗
B. 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C. 在事物质变过程中,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新的统一体的产生
D. 消除矛盾双方的对立
【多选题】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___
A.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 促使事物灭亡
C. 促使矛盾激化
D. 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发展
【多选题】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指___
A. 人们主观思维中推想的矛盾
B. 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矛盾
C. 人们思维过程中逻辑的自相矛盾
D.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
【多选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___
A. 事物的本质联系
B. 事物的必然联系
C. 事物的稳定联系
D. 客观的联系
【多选题】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___
A.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多选题】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___
A. 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C.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
D. 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人的意识
【多选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___
A. 人体分泌的一种特殊物质
B.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C.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D. 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多选题】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___的关系
A. 相互依存
B. 相互影响
C. 相互制约
D. 相互作用
【多选题】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具有以下特点:___
A. 客观性
B. 普遍性
C. 多样性
D. 条件性
【多选题】
辩证的思维方法主要有___
A. 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B.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C. 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D.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多选题】
学习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哪些思维能力___
A. 历史思维能力
B. 战略思维能力
C. 底线思维能力
D. 创新思维能力
【多选题】
1、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英国广播公司___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 马克思
B. 爱因斯坦
C. 达尔文
D. 牛顿
【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___
A. 十八世纪九十年代
B.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C.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D.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___
A. 《共产党宣言》
B. 《德意志意识形态》
C. 《资本论》
D. 《神圣家族》
【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___
A. 马克思和亚当·斯密
B. 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
C. 马克思和恩格斯
D.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
【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是___
A. 关于无产阶级、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B. 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和总汇
C. 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D. 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
【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___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___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多选题】
本门课程的全称是___
A. 马克思主义理论
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C. 马克思主义原理
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___
A. 对马克思主义原则、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
B. 对马克思主义立场、政策、方法的集中概括
C. 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
D. 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体系的集中概括
【多选题】
从不同角度,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回答。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这是___
A. 从理论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角度形成的回答
B. 从理论的阶级属性角度形成的回答
C. 从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角度形成的回答
D. 从理论品质角度形成的回答
【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___
A. 革命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B. 批判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C.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 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多选题】
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立了___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A. 斯大林思想
B. 斯大林主义
C. 列宁思想
D. 列宁主义
【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___
A. 自我批判
B. 与时俱进
C. 不迷信权威
D. 批判与继承的统一
【多选题】
___ 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A. 《共产党宣言》
B. 《神圣家族》
C. 《德意志意识形态》
D. 《资本论》
推荐试题
【单选题】
胶带运输机的螺旋拉紧装置的拉紧行程较短,同时又不能自动保持恒张力,一般适用于距离小于___m、功率小的输送机。
A. 100;
B. 150;
C. 80;
D. 200。
【单选题】
输煤皮带的拉紧装置车轮的局部磨损量小于___。
A. 10mm;
B. 8mm;
C. 5mm;
D. 15mm。
【单选题】
输煤皮带拉紧小车拉紧钢丝绳出现大面积卡死、裸露钢芯和___情况下应立即更换。
A. 绳体污垢;
B. 断股;
C. 乱套;
D. 跳槽。
【单选题】
带式输送机的胶带,因重锤质量过轻或拉紧机构犯卡,应___。
A. 增加重锤重量;
B. 调整拉紧机构;
C. 更换拉紧钢丝绳;
D. 校对计算后合理调整重锤质量或检修拉紧机构。
【单选题】
托辊在输煤皮带机中起___作用。
A. 拉紧;
B. 输煤;
C. 支撑胶带;
D. 稳定运行。
【单选题】
托辊按其用途可分为槽形托辊、平行托辊和___。
A. 缓冲托辊;
B. 大托辊;
C. 中托辊;
D. 下挂辊。
【单选题】
托辊的辊体由___制成。
A. 不锈钢管;
B. 无缝钢管;
C. 铝合金管;
D. 铸铁管。
【单选题】
平形托辊一般为一长托辊,主要用于下托辊,起___作用。
A. 支撑空载段皮带;
B. 拉紧;
C. 连接架构;
D. 增强机械强度。
【单选题】
缓冲托辊的作用就是用来在受料处减少物料对___的冲击。
A. 架构;
B. 胶带;
C. 滚筒;
D. 导料槽。
【单选题】
缓冲托辊可分为橡胶圈式和___两种。
A. 塑料圈式;
B. 弹簧板式;
C. 铰链式;
D. 悬吊式。
【单选题】
带式输送机的托辊槽角由20°提高到30°,其输送量可提高___。
A. 10%;
B. 20%;
C. 25%;
D. 30%。
【单选题】
TD62型带式输送机的托辊槽角为___。
A. 30°;
B. 40°;
C. 10°;
D. 20°。
【单选题】
在新系列产品中槽形托辊槽角为___,这样可使胶带的输送量提高20%左右。
A. 20°;
B. 30°;
C. 35°;
D. 40°。
【单选题】
目前新型托辊大多采用___润滑。
A. 钙基润滑脂;
B. 钠基润滑脂;
C. 钙钠基润滑脂;
D. 二号锂基润滑脂。
【单选题】
在柴油机中,供给系统的燃油与空气分别引入气缸,___进行混合。
A. 在气缸内;
B. 在气缸外;
C. 在活塞内;
D. 在油箱内。
【单选题】
正常情况下,普通火电厂碎煤机的出料粒度一般为___以下。
A. 50mm×50mm;
B. 40mm×40mm;
C. 30mm×30mm;
D. 20mm×20mm。
【单选题】
碎煤机的破碎质量对于制粉过程和制粉设备运行的可靠性___。
A. 无影响;
B. 有影响;
C. 有时有影响;
D. 有很大影响。
【单选题】
在碎煤机前应安装___。
A. 犁煤器;
B. 电子皮带秤;
C. 采样装置;
D. 磁铁分离器。
【单选题】
碎煤机打击板磨损厚度不超过___。
A. l∕2;
B. l∕3;
C. l∕4;
D. 3∕4。
【单选题】
碎煤机衬板磨损应不大于衬板厚度的___。
A. 1∕4;
B. 1∕2;
C. 3∕4;
D. 2∕3。
【单选题】
碎煤机运行过程中,如果煤种密度小、煤块多、黏度大,则给煤量应___。
A. 增加;
B. 适当增加;
C. 适当减少;
D. 大量减少。
【单选题】
环式碎煤机的振动值超过0.15mm 时应___。
A. 加大给煤量;
B. 运行结束后检查;
C. 停机检查;
D. 分析原因后停机。
【单选题】
碎煤机运行中无明显振动,振动值不应超过 ___。
A. 0.4mm;
B. 0.3mm;
C. 0.2mm;
D. 0.1mm;
【单选题】
碎煤机监控仪主要是监测碎煤机运行的___。
A. 电流和功率;
B. 电压和功率;
C. 煤量和功率;
D. 温度和振动。
【单选题】
碎煤机启动后电流来回摆动,其原因是___。
A. 给料不均匀;
B. 转子不平衡;
C. 大块卡住;
D. 煤中水分大。
【单选题】
碎煤机运行中电流摆动,产生的原因是___。
A. 给料不均匀;
B. 负荷过大;
C. 电动机轴承缺油;
D. 碎煤机轴承缺油。
【单选题】
碎煤机电流摆动,是因为___。
A. 给料不均匀;
B. 负荷过大;
C. 轴承缺油;
D. 筛煤设备故障。
【单选题】
碎煤机严重堵塞会使碎煤机电流___。
A. 上升;
B. 下降;
C. 不变;
D. 不确定。
【单选题】
碎煤机强烈振动,电流突然上升并有严重响声的原因是___。
A. 机腔堵煤;
B. 碎煤机轴承损坏;
C. 大块煤进入碎煤机;
D. 大块煤石或铁块进入碎煤机。
【单选题】
碎煤机停止后,惰走时间较短,原因是___。
A. 电机故障;
B. 轴承故障;
C. 转子不平衡或轴承异常;
D. 衬板脱落。
【单选题】
因滚动轴承游隙过小造成碎煤机轴承温度超过80℃,处理方法为___。
A. 检修轴承;
B. 更换游隙合格的轴承;
C. 清洗轴承;
D. 填注润滑油。
【单选题】
碎煤机内有异常声响,产生的原因是有不易破碎的杂物进入机腔,处理方法是___。
A. 汇报辅控值班员;
B. 通知下级皮带值班员注意;
C. 停机清理杂物;
D. 不必处理。
【单选题】
碎煤机启动后,机械部分转动吃力或不转,电流最大而不返回,产生的原因是___。
A. 滚动轴承游隙过大,润滑脂不足;
B. 滚动轴承游隙小,润滑脂不合格;
C. 电动机老化,联轴器不同心;
D. 机内有杂物,碎煤机堵塞。
【单选题】
起动碎煤机后机械部分转动吃力或不转,电流大而不返回,产生的原因是___。
A. 滚动轴承游隙过大,润滑脂不足;
B. 电动机老化,联轴器不同心;
C. 机内有杂物,堵塞碎煤;
D. 电动机轴承缺润滑脂。
【单选题】
检修后的碎煤机在启动前应先___。
A. 请示班长了;
B. 人工盘车2~3转或点车试转;C、检查轴承; D、清理机腔。
【单选题】
检修后的碎煤机空车试运时间不低于___。
A. 4h;
B. 3h;
C. 2h;
D. 1h。
【单选题】
滚轴筛煤机筛分原煤后,其筛下物是将___以下的原煤直接运到下一级皮带,将筛上的大块煤运到碎煤机。
A. 30mm×30mm;
B. 300mm×300mm;
C. 450mm×450mm;
D. 200mm×200mm。
【单选题】
固定筛倾斜角度一般在___。
A. 30°~40°;
B. 45°~55°;
C. 55°~60°;
D. 60°以上。
【单选题】
固定筛筛孔尺寸应为筛下物的___倍。
A. 2.5;
B. 2;
C. 1.5;
D.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