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第1部分:通则》(DB11/ 852.1—2012)规定,北京市地下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应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及应急救援设备符合要求后,方可安排作业者进入地下有限空间作业
查看试卷,进入试卷练习
微信扫一扫,开始刷题
相关试题
【判断题】
根据《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第1部分:通则》(DB11/ 852.1—2012),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完成后,作业者应将重要工具带离地下有限空间
【判断题】
“当心缺氧、注意通风”警示语句可用于冷藏箱、管道等有限空间
【判断题】
“当心缺氧、注意通风”警示语句不可用于储藏室、温室、冷库等有限空间
【判断题】
北京市锅炉使用单位安全运行操作规程包括设备的主要额定参数及运行参数、正常运行中运行参数的控制、设备的正常及紧急停车步骤与方法等,不包括事故判断与处理
【判断题】
北京市锅炉使用单位定期检修制度包括锅炉检修规程、水泵检修规程、风机检修规程和水处理设备检修规程
【判断题】
北京市锅炉使用单位锅炉安全技术档案不包括检验机构的内部检验、外部检验及水压试验检验报告
【判断题】
根据《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2008),地下水位高或年降雨量较大的情况下不宜采用架空敷设
【判断题】
根据《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2008),地形复杂或有河沟、岩层、溶洞等特殊障碍的情况下不宜采用架空敷设
【判断题】
燃气锅炉的选择,应根据气体燃料的物性、布置特点等因素确定
【判断题】
火车运煤时,锅炉房煤场应采用机械化方式卸煤
【判断题】
船舶运煤时,锅炉房煤场应采用自卸汽车或人工卸煤
【判断题】
汽车运煤时,锅炉房煤场应采用机械抓取设备卸煤
【判断题】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2008)规定,减压减温装置不宜设置蒸汽压力自动调节装置
【判断题】
城镇燃气加臭剂和燃气混合在一起后不应带有特殊的臭味
【判断题】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2006)规定,每四座焦炉宜设置1个焦台
【判断题】
在燃气的供应与使用过程中,禁止倒灌瓶装液化石油气
【判断题】
在燃气的供应与使用过程中,可以将燃气管道作为负重支架或者电器设备的接地导线
【判断题】
燃气采暖器应具有超压、超温、缺水、水温等安全控制功能
【判断题】
在地下燃气管道安全间距范围内,禁止建设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
【判断题】
在地下燃气管道安全间距范围内,可以堆放物品或者种植深根植物
【判断题】
在地下燃气管道安全间距范围内,可以进行爆破、钻探、打桩、顶进、挖掘、取土等作业
【判断题】
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室内家具、各种设备应无尖角凸出部分
【单选题】
___0001.《安全生产法》规定,安全生产工作应当( ),坚持安全发展。
A. 发展第一
B. 以人为本
C. 预防为本
D. 平安第一
【单选题】
___0002.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 )和管理能力。
A. 安全生产技术
B. 安全生产技能
C. 安全意识
D. 安全生产知识
【单选题】
___0003.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及时全面落实整改措施,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加强( )。
A. 监管
B. 监督检查
C. 监察
D. 整改检查
【单选题】
___0004.国家( )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师傅带徒弟制度。
【单选题】
___0005.下列不属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投入的是()。
A. 设备维修费用
B. 安全培训费用
C. 安全评价费用
D. 工伤保险费用
【单选题】
___0006.用于()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须进行安全评价。
【单选题】
___0007.金属冶炼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装卸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
A. 安全评价
B. 安全评估
C. 安全审查
D. 安全验收
【单选题】
___0008.( )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状况,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严格检查。
【单选题】
___0009.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单位的( )应当立即组织抢救,并不得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
A. 主要负责人
B. 安全负责人
C. 安全管理人员
D. 应急管理人员
【单选题】
___0010.事故调查报告应当依法及时向( )。
A. 上级报告
B. 事故单位反映
C. 当地群众公示
D. 社会公布
【单选题】
___001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 )制度,并向社会公布电话,受理事故报告和举报。
【单选题】
___0012.新建、改建、扩建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应当由( )进行安全条件审查。
A. 公安部门
B. 建设管理部门
C.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D. 劳动保障部门
【单选题】
___0013.消防工作贯彻的方针是( )。
A.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B.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C. 防消结合、综合治理
D. 安全第一、防治结合
【单选题】
___0014.下列不属于消防安全管理情况的是( )。
A. 防火检查、巡查记录
B. 消防安全培训记录
C.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D. 消防奖惩情况记录
【单选题】
___0015.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统一组织和指挥火灾现场扑救,应当优先保障( )安全。
A. 消防员的生命
B. 遇险人员的生命
C. 遇险人员的财产
D. 周围群众的生命
【单选题】
___001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进行( )。
A. 抽查
B. 监督检查
C. 监督管理
D. 指导
【单选题】
___0017.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的方针是( )。
A.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B. 综合管理,防治结合
C.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D.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单选题】
___0018.不属于职业病的是( )。
A. 尘肺病
B. 意外伤害
C. 职业性耳聋
D. 职业性肿瘤
推荐试题
【单选题】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___
A. 人可以改变规律
B. 人可以创造规律
C. 人可以消灭规律
D.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单选题】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___
A. 相互联系构成运动
B. 运动和发展引起质变
C. 发展引起运动
D.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单选题】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___
A.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 辩证否定的观点
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 对立统一的观点
【单选题】
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
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 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单选题】
“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___
A. 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 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的观点
D. 诡辩论的观点
【单选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___
A. 事物数量的增加
B.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 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单选题】
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___
A. 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 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
C. 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 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承认
【单选题】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___
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单选题】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___
A. 相互对立的
B. 相互包含的
C. 直接同一的
D. 相互转化的
【单选题】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___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确定事物的质
C. 认识事物的量
D. 把握事物的度
【单选题】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___
A. 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 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 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单选题】
量变的复杂性是指___
A. 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
B. 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 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D. 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
【单选题】
量变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表现了___
A. 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B. 事物整体与某些构成部分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C. 事物与事物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D. 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的不平衡性
【单选题】
量变中的局部性部分质变是___
A. 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B. 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C. 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D. 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单选题】
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___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规律
【单选题】
“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___
A. 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单选题】
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___
A. 事物的积极方面
B. 事物的消极方面
C. 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 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
【单选题】
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___
A. 既保留又继承
B. 彻底抛弃
C. 既克服又保留
D. 矛盾的调和
【单选题】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因为辩证的否定___
A. 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B. 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 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D. 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单选题】
否定之否定规律___
A. 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 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单选题】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___
A. 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 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 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单选题】
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___
A.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 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D.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单选题】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___
A. 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过程的特殊性
B. 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只看到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
D. 只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没有看到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
【单选题】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___
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单选题】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___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单选题】
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___
A. 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B. 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 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
D. 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
【单选题】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___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绝对性和相对性
C. 变动性和稳定性
D. 斗争性和同一性
【单选题】
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它的理论依据是___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单选题】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___
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问题
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问题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问题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问题
【单选题】
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___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B.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D.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单选题】
对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的人只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看不到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的人只看到取得的巨大成就,看不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两种看问题的方法都是___
A. 重点论
B. 均衡论
C. 一点论
D. 两点论
【单选题】
“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___
A. 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 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C. 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D. 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
【单选题】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桔子等的关系是___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单选题】
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___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的统一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单选题】
“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是一种___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的观点
D. 辩证法的观点
【单选题】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___
A. 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
B. 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C. 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D. 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单选题】
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这是一种――
A.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D.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单选题】
“或然率”是指___
A. 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 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C. 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
D. 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___
A.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 主体性的观点
C. 反映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___
A.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D. 科学实验